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作者|天雅

責編|五花鹿

我的朋友小A,在關係中總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一次,她問我:

“你說,人在戀愛的時候,真的會有一種心動、聯結的親密感嗎?”

“嗯,那是自然的。”

我回答道。

“可是,我從來都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

小A一臉木然和困惑。

聽到她這樣子說,我其實並不詫異。

大部分朋友看來,小A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情緒穩定,遇事沉著冷靜,很少在人前表露情感。

也因此她時常給人一種疏離的感覺,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親密的、流動的關係。

對此,小A自己也覺得不解和挫敗。

不是說理性一點比較好嗎?

但為什麼別人都覺得我冰冷、難接觸?

為什麼我很少體驗到你們說的親密呢?

的確,通常我們很容易理解

「理性」

的好處;但卻很少意識到,

「過度理智化」

可能帶來的傷害。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01

從小A身上,我明顯感受到“過度理性”導致的膈應。

這些年,隨著事業趨向穩定,她開始嚮往婚姻和家庭,並積極地與男性交往。

她分析著,如果再不結婚生子,可能會錯過最佳的婚育年齡。

去年,小A看上了一位挺優秀的男性,對方也屢屢向她表達好感。

她很高興,迫不及待地拉著我們分享關於對方的種種——有房有車,是大企業的高管。

總體分析下來,他是一個不錯的結婚物件。

“可是,我們更想知道你對他的感覺。”

我們非常關切地問她。

小A想了一下,有點不耐煩地說:

“我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啊,大家相互匹配就好了呀。”

她圍繞著對方的外在成就,花了很多時間做各種分析和評估,卻始終沒有提及她自己的任何感受。

彷彿她陳述的是一件物品的屬性,而不是一段關係中的情感。

後來,她與那位男性確認了關係。

可差不多一年以後,小A卻意外地發現原來對方早已有了家室,無法給她婚姻的承諾。

姐妹們知道這件事以後,擔心小A會難過,紛紛跑過來安慰她。

沒想到小A卻異常地冷靜。

面對背叛,她好像沒有受傷,沒有憤怒,甚至不需要他人的關心和安撫。

只是理性客觀地對把整個事件從頭到尾回顧了一遍,分析各種利弊,最後得到結論:

“這個男人不值得託付,不再跟他繼續糾纏就是了。”

這一年的感情說收就收,只留下一個理性的判斷。

而這似乎已經成了小A在關係中的慣性模式。

一方面,她嚮往婚姻和家庭,也渴望能真正在戀愛中體驗心動、聯結的親密感。

另一方面,她又總是迴避自己內在的情感與感受,時常給人一種“我早就把這個事情想明白了”的感覺。

她一遍又一遍用理性思維對關係中的人事物做分析,企圖找到一種“正確”的解決方案。

但結果卻是,她不僅沒能進入正常的親密關係,反而在關係中越來越疏離。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02

那麼,這種「過度理智化」,是怎麼形成的呢?

正常來說,當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TA的情緒情感能被養育者抱持與接納。

當TA悲傷的時候,能夠得到養育者溫柔的安慰;

當TA歡喜的時候,也能得到養育者同頻的迴應。

那麼,TA也便能很自然地流露情感,並坦然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但如果,一個孩子天然的情緒情感不被看見、不被允許,甚至還被養育者嫌棄或訓斥。

那麼,TA便很難去接納自己的真實情感,甚至還有可能被隨之而來的憤怒與恐懼所淹沒。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無助、無望的境地,有的孩子會發展出「理智化」來進行自我保護。

小A更像是這一種情況。

她的爸爸是個強悍的人,性格堅韌,很能吃苦耐勞。

在他的觀念裡,軟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也因此,他特別討厭別人哭泣。

小時候,小A常常經歷“只要一流淚,就會被爸爸訓斥”的情境。

一開始,她感到很害怕,忍不住放聲大哭,或者躲進媽媽的懷抱。但結果往往會招致更嚴重的訓斥與懲罰,令她更加恐懼。

後來她逐漸發現一個規律:

哭沒用,反而會帶來懲罰,只能忍著不哭。

同時她努力適應爸爸的「生存之道」,壓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

每一次有什麼事情發生,都會下意識用理性去思考,避免感受帶來的焦慮、恐懼、衝擊和困擾。

隨著慢慢長大,這個模式也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習慣用理智、邏輯去分析各種問題,尋求有效有解決方案。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幫助她更高效地處理各項事務,獲得學習和工作上的成就。

但如果,一個人持續忽視或隔離自己的情緒情感,變得「過度理智化」,便會很容易出現問題。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03

過度理性之下,人可能會陷入一種自欺欺人的境地:

“只要把事情分析清楚、思考明白,問題就解決了,傷害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小A在關係中的狀態一樣。

如果為了掩蓋傷害,她徹底把感性從自己身上分割出去,並用理性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這時,

TA的「自我保護」就變成了「自我限制」。

當受到傷害的時候,她感受不到疼痛與悲傷,所以覺察不到整個事件對她的影響,也很難自我捍衛;

當朋友難過的時候,她也感受不到對方的情緒,覺察不到對方所受的傷害,難以建立親密的關係。

就像影片《心靈捕手》裡作為天才的主角威爾。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由於小時候受到過養父的虐待,為了自我保護,他一直迴避這段不愉快的創傷,也拒絕開啟內心的情感。

他懷揣著對外界的敵意,蜷縮在內心灰暗的角落裡,理性地審視著自己與他人。

在諮詢室裡,他用書本里的心理學知識,攻擊並“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心理諮詢師,迫使對方落荒而逃。

表面上他贏了。

但實際上,他厚實的防禦卻推開了那些真心愛他、想幫助他的人,也拒絕了情感聯結的機會。

當心愛的女朋友向他流露真情時,他習慣性地否認自己的情感,並用理性和現實去質疑對方,然後倉促逃離。

後來在湖邊,心理學家肖恩意味深長地對他說:

“看著你,我並沒有看到聰明與自信;相反,我看到了一個被嚇傻了的狂妄孩子。

我無法透過任何書籍認識你,瞭解你;除非你願意談你自己,談你真正的感受。

但你不想那麼做,對嗎?因為你害怕被自己說出來的話嚇倒。”

從這個維度來講,一個「過度理智化」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內在情感充滿了恐懼,TA怕一敞開,得到的不是接納,而是更大的傷害、懲罰和虐待。

所以TA才會用頭腦中的理性,去隔斷內心的感受。

也因此,TA無法面對自己的情感,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也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04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類似的行為。

每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第一反應往往都是:

它為什麼會發生?

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我該如何去應對?

……

但卻很少有人會回過頭來問自己一句:

“我的感受是什麼?”

理性,的確方便我們在認知層面做判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感性,則是我們的內心在情感層面與事物的聯結。

只有誠實地感知自己內在的情緒情感,我們才能完整地體驗到整個事件對於自己的意義,做出更加符合內心的選擇,並且與人建立更深的聯結。

正如《心靈捕手》的後半部分。

威爾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存在“依戀障礙”,由於害怕被遺棄,所以“主動”選擇了跟女友分手。

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應該嘗試挽留這段關係,因為他們深愛著彼此。

但這一切,僅僅是他理性層面的認知,無法解決他內心真正的困境。

當他鼓起勇氣撥通女友電話的時候,他所能說出口的,也只是關於現實工作的一些打算。

可面對女友最直接、最真切的那句“我愛你”,他卻始終不敢正視,也不敢迴應。

而最終讓威爾真正克服障礙,走出困境的,是在某一次與肖恩突破性的談話之後。

在諮詢室裡,威爾輕描淡寫地談及自己小時候的受虐經歷。

他依舊很理性,沒有流露出太多情緒情感。

當時,肖恩盯著他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同一句話: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是的,我知道。”

“看著我的眼睛,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我知道。”

“不,你不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你別整我。”

“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

整個過程,威爾由一開始的躲閃、尷尬和不耐煩,到後來的憤怒抗議,再到最後潸然淚下,抱著肖恩崩潰大哭。

那一刻,他才徹底放下「理智化」的防禦,去觸碰自己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那部分情感。

與此同時,他也才真正從認知層面,到身體層面,再到情感層面,全然接受了“不是我的錯”。

當他不再回避過去的疼痛與創傷,不再隔離自內心真實情感的時候,他也終於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完整的人。

影片的最後,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工作機會,駕著一輛破舊的小車,駛向了女友所在的城市。

未來依舊充滿未知,而他已經無所畏懼。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寫在最後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裡所說的一句話:

“正是憂慮和恐懼,才能揭示人的真實存在,才能讓人有自我選擇的自由,與光明和快樂相聯絡。”

在此,我也邀請你:

在高效、理性地處理各項大小事務的同時,也給自己情緒情感保留一絲空間,靜靜地覺察它們的存在。

允許自己去體驗情感,去表達情感,與人聯結。

生活的意義,在於體驗與感受;

而生命的意義,在於存在與聯結。

END

為什麼情緒穩定的人,很難獲得愛?

作者:天雅,一個默默無聞的心理學愛好者。責編:五花鹿

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