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vs黑猩猩:誰更容易缺水?

人vs黑猩猩:誰更容易缺水?

人類與黑猩猩及其它類人猿的區別在哪兒?你或許覺得是大腦,或者是人類獨有的直立行走方式。這些答案當然是正確的,不過,我們人類其實還有一項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出特徵——節水效率。

人體在流汗、淋浴甚至呼吸的過程中都會不斷失水,因此,我們需要補充適當水分來維持正常水平的血量和其它體液。

當地時間3月5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其它類人猿,人體的需水量要少30%至50%。換句話說,人類演化成了靈長動物中的低流量模型。

這種節水能力的轉變或許使狩獵-採集時代的人類祖先具備了“遠水覓食”(到距離水源更遠的地方覓食)的能力。

論文第一作者、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副教授Herman Pontzer說:“對於在稀樹草原上生活的早期人類來說,即使只是稍稍遠離水源,也是巨大的進步。”

該研究比較了309名生活方式各異的人類(包括農民、狩獵-採食者、辦公室白領)以及72只生活在動物園及保護區的猿類的身體水分流通量。為了保持體液平衡,使身體正常運轉,人類(以及其它動物)就像浴缸:“攝入的水量需要等於丟失的水量。”Pontzer說。舉例來說,出汗導致水分蒸發,這時身體就會發出口渴的訊號,告訴我們該喝水了;反之,當攝入的水分超出機體所需時,腎臟就會排出多餘的液體。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一方面計算了每個人(和動物)透過食物和飲料攝入的水,另一方面計算了透過汗液、尿液和胃腸道流失的水。當綜合評估輸入和輸出值後,他們發現平均每人每天要處理大約3升水(即 12杯水)。生活在動物園裡的黑猩猩或大猩猩的水分流通量則是人類的兩倍。

研究人員對結果感到驚訝,因為在靈長類動物中,人類的排汗能力最為“出眾”。在一平方英寸的面板範圍內,“人類的汗腺數量是黑猩猩的10倍。”Pontzer說。這樣一來,一個人在一小時鍛鍊中的出汗量就有可能超過半加侖(約1。9升)。此外,大型猿類——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都過著慵懶的生活。“大多數猿類每天休息或進食10到12個小時,然後睡10個小時,只活動幾個小時。”

不過,在排除了因氣候、體型、活動水平和每日消耗卡路里數帶來的影響後,研究人員證實,人類的節水能力是真實存在的,且不僅僅取決於其居住地和生理活動水平。

他們提出的一種假設是:人類重新調整了自身的口渴反應,因此,總體而言,與其它類人猿相比,人類消耗每卡路里所需的水更少。甚至,人類母乳中的水與熱量的比例已經比其他類人猿母乳低25%。

我們的面部彰顯了另一種可能性:化石證據表明,大約160萬年前,隨著直立人的出現,人類的鼻子變得更加突出;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鼻子都相對平坦。突出的鼻腔使我們得以透過冷卻、冷凝撥出空氣中的水蒸氣來儲存水分。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當代生物學》

期刊編號:0960-9822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1-03-humans-evolved-closest-primate-relative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