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該扔掉的就扔了吧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一個人為什麼會感到活得很累?”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自我鬥爭引發的內耗。”

生活時刻充滿變數,我們經常為各種不盡如人意之事,感到自責、悲傷、憤怒,難以釋懷。

無休止的精神拉扯,不僅會讓自己變得不自信,還會失去對生活原本的熱情。

長此以往,讓人心力交瘁,裹足不前,便再無行動之力。

我們唯有停止內耗,迴歸生活的熱忱,專注於做有價值的事,生活才會越過越舒心。

五十歲後,該扔掉的就扔了吧

01

自我否定,徒增內耗

有句話說得好:“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鬆。

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和障礙,都來源於我們自身。

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的煩惱,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我們的精力。

《停止內耗:過一個不累的人生》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大學生曾前來作者的工作室做心理諮詢。

他說自己很喜歡現在的專業,但卻怎麼努力也學不好,併為此憂心忡忡。

起初,作者以為這位大學生的成績很差,可經過了解發現,他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

可大學生依然認為自己很失敗,對他來說,只要自己不是第一,就是成績差。

在學習上,他對自己十分嚴苛,對於生活中的小事,也總是持自我否定的態度。

和同學相處,不小心說錯話,他就覺得自己為人處事很糟糕;

逛街買東西,砍不下來價,買貴了,他就認為自己口齒笨拙;

約好和朋友出去玩,玩得不盡興,他就責怪自己做事不周到。

這位大學生整日活在焦慮、自責當中,深陷內耗的旋渦,讓自己活得十分痛苦。

持續的自我否定,蠶食著我們的自信,耗盡心力,最終會讓一個人變得頹敗。

正如電影《黑天鵝》裡的一句臺詞

:“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被內耗左右,是因為一開始就否定了自己。

做專案策劃時,總是認為自己不行,猶豫不決,最後索性放棄。

向領導彙報工作,被領導批評一頓,就胡思亂想,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過度的自責是對自身的捆綁,把所有過錯都強攬己身,到頭來只會徒增煩惱。

這樣非但不會讓自己進步,反而會拖垮自己的精神。

人生路上,難免風高浪急,與其先被自己打敗,不如拋開思想的枷鎖,揚帆起航,才能更快抵達終點。

五十歲後,該扔掉的就扔了吧

02

過度的思慮是最大的精神內耗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定的枷鎖。”

思慮過度,只會讓自己飽受負面情緒的折磨,損耗身心健康。

契訶夫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主人公別里科夫,謹小慎微,偏執又有些“神經質”。

他固執地認為生活隨時會出現亂子,所以他每次出門,即便天氣晴朗,也會帶上雨傘,穿好鞋套、大衣。

他常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裡,最後在日復一日的憂慮中死去。

仔細想來,人之所以有煩惱,不是擁有的太少,而是想的太多。

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精明一生,卻在五十多歲病死於軍中。

對於這位“臥龍先生”,眾人惋惜之餘皆道他積勞成疾,思慮過度,以致折壽。

明代謝肇涮的《五雜俎》寫道,“

思慮之害人,甚於酒色。富貴之家,多以酒色傷生;賢智之人,多以思慮損奉。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上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

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各種思慮擔憂,但過度的憂思則會削弱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大腦脫離現實,開始陷入焦慮迴圈。

就像很多人,明明一點點小事卻偏偏被自己腦中的“放大鏡”放大了憂思。

他人隨口的一句話,卻解讀成對方對自己有意見,便心生芥蒂。

如常的一件工作,卻先煩憂於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止步不前。

睡前本該靜謐安穩的時光,腦海中卻不斷放映白天做過的錯事、說過的錯話,便開始憂思有沒有得罪人、現下的錯是不是讓自己的未來沒有希望……

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塞耶認為,人類有時會陷入並不對自己構成任何威脅的思維泥潭。

適度的憂慮促使人進步,可長久的內耗就會傷害自己。

過度思慮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消耗你的精力,還會降低人對於生活的幸福感,甚至會嚴重影響人存在感的認知。

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陸象先傳》有言: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心累,是因為考慮太多。心不累,就要學會放下。

有些事情過於執念和思慮,會在潛意識裡放大負面情緒,也會讓內耗一點點地毀掉自己。

學會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再苛求事事周全,不過思不憂慮,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五十歲後,該扔掉的就扔了吧

03

拒絕內耗集中精力做對的事

羅翔老師在節目《十三邀》中說過:“我們太有限了,因為人要接受事與願違,我們只能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常常有人反覆糾結無關緊要的事,卻對真正重要的事從不上心。

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如果將80%的精力放在無意義的內耗上,必然會削弱行動力。

只有排除外界干擾,堅定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向前,才能遠離精神內耗。

作家方雪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從事寫作多年,駕馭文字的功底早已爐火純青,卻在出書後陷入了很長時間的內耗當中。

方雪力求完美,常常折騰許久也寫不出一篇自覺滿意的文章。

無形的焦慮和壓力,讓她一個月只寫出了一篇文章,在收到了讀者留言催更後,她的內心愈發著急、煩躁。

朋友前來問候,她便向朋友傾訴了苦惱。

朋友卻很灑脫地告訴她:“你的文章又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哪能保證每一篇都質量俱佳,別跟自己較勁,更不要忘了自己寫作的初心。”

也就是朋友的這句話,讓方雪釋懷了。

之後,她不再囿於條條框框,堅持用心記錄和表達,寫出的作品果然大受讀者好評。

如果內心的包袱越來越重,只會分散精力,拖慢你前行的腳步。

相反,丟掉煩惱輕裝前行,心無旁騖,緊盯目標,你會走得更快。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書裡寫道:“如果你期望凡事都走向成功,那麼必須聚焦目標,你要做最重要的那件事。”

選擇多了,容易分散精力;目標多了,就會迷失方向。

當你理清思緒,專注做真正有價值的事,那些看似棘手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拒絕精神內耗,把精力放在對的事情上,我們才能在人生路上持續地精進。

五十歲後,該扔掉的就扔了吧

木心先生曾說:“一個思想過度的人,行動非常軟弱。”

想,一切皆是問題;做,方能尋到答案。

內耗嚴重的人,把精力都浪費在反覆糾結上;而聰明的人,懂得把心思放在當下的行動裡。

停止精神內耗,從立刻行動開始。

當你果斷踏出行動的第一步,就已佔得先機,贏在起跑線上。

願我們都能在人生的後半程,堅定信念,治癒內耗,朝著正確的方向,奮鬥不止。

作者簡介:木夏,90後,一個向著文字聖地虔誠朝拜的納西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