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糜爛性胃炎”是胃鏡報告中最常見的診斷之一,我們常常看到“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萎縮性胃炎伴胃竇區域性糜爛”等等。

很多朋友看到“糜爛”二字,就嚇得不輕,以為是胃爛掉了。其實不然。有的糜爛很輕微,有的卻是癌前疾病,有癌變傾向。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我們常說的糜爛性胃炎,其實包括兩大類:

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糜爛性胃炎大多因為酒精、藥物、化學物質的突然損傷胃粘膜,造成紅腫、充血、甚至出血的一系列症狀,在臨床並不常見。比如大量飲酒、誤食某些化學藥物等等。

慢性糜爛性胃炎,大多是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生活習慣,巨大精神、壓力刺激、引起的胃粘膜慢性損傷、炎症表現,多在內鏡下表現為胃粘膜水腫充血、糜爛、甚至出血等為主。通常我們認為大約地可以分為兩種:

1、一種就是胃鏡報告中常見的“糜爛性胃炎”:

由於多種因素引起的糜爛性胃炎,就是粘膜充血紅腫,粘膜層有點損傷而已,或者會有極微量的出血。

我們的胃粗略說,從裡向外有四層: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一般來說,糜爛性胃炎僅僅是損傷了最表面的粘膜層,尚未到達肌層,所以很好修復,也沒有癌變風險。輕微的甚至不需要治療,只需要改善生活習慣即可恢復。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陳舊性出血點、粘膜水腫

2、還有一種,叫做痘疹樣胃炎,是癌前疾病

這一種胃炎,顧名思義,就是胃壁長出像痘疹一樣的隆起,頂端糜爛,所以也叫隆起型糜爛性胃炎、疣狀胃炎。

它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什麼是痘疹樣胃炎?

痘疹樣胃炎,又稱

慢性糜爛性胃炎(隆起型)

、疣狀胃炎、瀰漫性天花性胃炎、章魚吸盤性胃炎等,是一種少見的特殊型別慢性胃炎。

胃鏡下呈扁平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病變以胃竇部多見,往往呈多個病灶,幾個甚至幾十個。

很像章魚的吸盤。

目前主要分為2類:

1、不完全型(未成熟型、消失型):

胃鏡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圓形或類圓形隆起,高約數毫米,直徑4—8毫米,呈丘狀,中央呈臍樣凹陷,形似痘疹。

此型隆起較低,中央臍樣凹陷大而淺,表面可發現小圓形條狀出血痂,有時可見灰黃色或白色纖維壞死區,直徑1—2毫米。此型病變尚可恢復,故又稱消失型。

胃鏡檢查報告單上,一般描述為:胃竇見數個隆起型糜爛,診斷:慢性非萎縮性(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該型主要由炎症水腫引起,治療後病變易消失,一般不超過3個月,並非真正的疣狀胃炎。

2、完全型(成熟型、持續型):

糜爛隆起較高,臍樣凹陷較小而深;多數病人僅有數個病灶,分佈於胃竇和胃體下部;亦可數目眾多,分佈於胃竇和胃體;病灶常發生在皺襞頂,有時可使黏膜皺襞增粗,膨大呈息肉狀或蛇形狀。

病變主要由纖維組織慢性增生所之,治療後不易消失,少數容易癌變,,故又稱持續型。

這型是真正的疣狀胃炎,也是公認的癌前疾病!

病理檢查除炎症改變外尚有上皮增生、纖維增生、腺體萎縮,常併發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兩型單純在胃鏡下有時難以區別,治療三個月病灶不消失者,為真正疣狀胃炎,部分未成熟型疣狀胃炎也可理解為成熟型疣狀胃炎的早期表現。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該病報道檢出率為1。22——3。3%,疣狀胃炎發病機理及病因目前未完全闡明,治療方案也不統一。

痘疹胃炎(疣狀胃炎)的病因

到目前為止,疣狀胃炎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大多認為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胃粘膜區域性免疫炎症有關,而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

由於胃粘膜反覆炎症刺激下,胃粘膜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反覆進行,引起胃粘膜纖維組織增生隆起,表面又糜爛,從而形成了疣狀胃特有的表現。由於反覆損傷修復,細胞容易突變,因而疣狀胃炎容易癌變。

1、幽門螺桿菌感染

疣狀胃炎患者89%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的主要措施。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2、免疫機制異常

部分學者認為疣狀胃炎可能與變態反應有關,為區域性組織Ⅰ型變態反應。andret等證實在疣狀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含IgE的免疫細胞浸潤明顯高於其他胃炎和正常胃粘膜。

3、高酸

消化性潰瘍雖然非直接來自疣狀胃炎,但二者並存的機率很高,且潰瘍合併疣狀胃炎者,潰瘍難癒合、易復發。認為疣狀胃炎與高胃酸有關。

疣狀胃炎有一定的癌變機率

疣狀胃炎多見於30-60歲,男性多見。其病程較長,有的幾個有內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續多年,少數發生惡變。

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和普通型慢性胃炎無區別,少數患者無症狀。

主要症狀為上腹疼痛,以隱痛、脹痛多見,無規律性。其次是上腹脹悶、噯氣、反酸、噁心等。

體徵主要為上腹壓痛,少數患者有消瘦及貧血。

有三分之一病例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黑便,以少量出為多見。

有學者觀察了82例疣狀胃炎,隨訪1~5年,4例發生癌變,佔4。88%。癌變時間為1~3年,平均21月,均發生在原發病灶上。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疣狀胃炎的治療

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首先根除幽門螺桿菌,以“四聯療法”治療2周。

隨後的藥物治療,主要是“抑酸劑”和“胃粘膜保護劑”。並應避免服用可使症狀加重的藥物和食物。

抑酸劑,主要是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症狀不重者也可使用H2拮抗劑,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粘膜保護劑,如尿囊素鋁片、替普瑞酮、麥滋林、瑞巴派特等。

有上腹脹悶、噯氣者,加用胃動力藥,如莫沙比利、依託比利等。

1、未成熟型:

隆起基地部逐漸高起,隆起較低。病變易消失,一般不超過3個月。

這種型別的,建議用粘膜保護劑,抑制胃酸,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3個月複查胃鏡。

2、成熟型:

建議在胃鏡下取活檢,進行組織學檢查。

如果有不典型增生或是腸上皮化生。建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在內鏡下切除病灶,以防止癌變。

消化科醫生提醒:這種“糜爛性胃炎”有可能癌變

飲食上應該注意什麼?

1、飲食上:

清淡飲食,不吃高鹽的、醃製的,以及過於粗糙、辛辣的食物。

不要喝太多濃茶、咖啡、酒精。

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2、生活上:

注意休息,減輕精神壓力,避免緊張、焦慮的情緒。

戒菸戒酒,菸酒均不利於胃黏膜糜爛的修復。

停止服用那些不必要的、而且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傷的藥物,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上述藥物,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同時服用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的相關藥物。

#生命召集令超能團##清風計劃#@愛康國賓@頭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