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雲南美食,不僅僅像這樣

今年過年,眾說周知的原因,都宅在家裡吧?

雖然有點被迫自我隔離的意思在裡面,但是,沒有奔忙在各大景區之間,沒有被堵在高速路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看看春晚、聊聊家常,突然發覺,

這似乎才是團圓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年夜飯,重要的不是飯而是團圓

呆在家裡,自然要做點好吃的。

雲南菜或者說

雲南美食

,雖然不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中,卻因為食材豐富、菜品繁多、口味各異而有著獨特的魅力。目前統計在案的滇菜品種有3700多種,實際上沒統計出來的還有很多。

而且,雲南美食最包容,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面面俱到,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

隨著雲南旅遊的發展,雲南的菜式、美食、小吃也傳播四方,聲名遠播。因此,到雲南旅遊,除了可以看到風格迥異的七彩風景之外,也是一場舌尖上盛宴。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雲南美食,一場舌尖上的盛宴

對於中國人來說,吃從來都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一種情感、一種文化!

文化的背後,經常都有歷史,而歷史,除了正史記載,民間傳說和故事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趁著這個春節大家都有閒暇時間,就一起嘮嗑嘮嗑一下

雲南美食背後的故事

然而卻發現,雲南美食故事中,最多的居然是:“

明朝那些事兒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大明王朝對雲南的影響不是一般的深遠

騰衝:大救駕救的是誰的“駕”?

騰衝,雲南旅遊中無法忽視的重要旅遊目的地。比如

和順古鎮

,除了風景美,名字也很美:和和美美,順順利利,多像大年初一的拜年。

巧合的是,前幾年春節檔《舌尖上的美食》,講述雲南的時候,也是從騰衝美食稀豆粉的“鄉愁”開始的。

所以說,除了風景,騰衝更是一個很

有歷史、有故事

的地方。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拜年了: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在騰衝美食中,故事“級別”最高的,應該是“

大救駕

”。

大救駕,是雲南騰衝市最出名的傳統小吃之一。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雲南十大經典名菜。

“大救駕”的做法,是先將餌塊薄片切成三角形或稜形小片,配以鮮肉片、火腿片、雞蛋、香菇、胡蘿蔔、西紅柿、豌豆尖等輔料及各種香辣作料在辣鍋中爆炒而成。

做成端上桌的大救駕,色彩斑斕,滿口流香,滑嫩不膩,常常令人食而不知饜足。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騰衝大救駕

“大救駕”的名字,可是皇封的。

這是這個皇帝,有點不那麼正宗,還有點悲催:

南明永曆帝

據傳,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明朝永曆皇帝逃往滇西,清軍緊追不捨。

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將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衝。

當時天色已晚,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憊不堪,飢餓難忍。

後來,好容易找到一戶農家。主人聽說是“皇帝”到來,於是就把家裡僅有的、也是認為最好的食品炒在一起,做成了由餌塊、火腿、雞蛋,青菜組合的一盤菜,用來“招待”皇帝一行。

誰知,永曆皇帝吃後讚不絕口地說:“炒餌塊

救了朕的大駕

。”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騰衝炒餌塊救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大駕

從此,

騰衝炒餌快便有了一個別名——“大救駕”

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無法考證,但

永曆帝從騰衝到緬甸,在從緬甸回到中國,最後在昆明殉國的經歷倒是真實的。

這就是著名的“

咒水之難

”。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入攻雲南,雲貴淪陷。

永曆十三年(1659年),朱由榔在李定國的保護下,由昆明撤到永昌(雲南保山縣),又由永昌退到騰越(雲南騰衝縣),由騰越逃到緬甸境內,被緬甸王莽達收留。

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

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明朝最後一代世鎮雲南的黔國公:

沐天波

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

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騰衝這個極邊第一城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南華寺:虎掌菌炒雞絲毒不死建文帝

真正說起來,騰衝的“大救駕”背後的皇帝永曆帝,還不是真正到過雲南皇帝中

最正宗的大明皇帝

因為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明惠帝

建文皇帝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武定獅子山有太多建文帝的傳說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南京城破之後下落不明,成為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心病,明朝最大的謎案。

因為這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建文帝的行蹤從來都是遮遮掩掩的,但同樣演繹出的故事傳說也就離奇了很多。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中,就有一個傳說讓雲南的

虎掌菌炒雞絲得以登場。

雲南的虎掌菌在歷史上被視為珍品,是向歷代王朝納貢的貢品之一。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雲南虎掌菌

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孫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奪了王位之後,逃到了雲南削髮為僧,在獅子山上當和尚。

朱棣派刺客到雲南來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華寺傳經,途中被刺客認出。刺客便暗中尾隨到了南華寺外,伺機行刺。

南華寺住持南禪法師,當晚設素宴為建文帝接風洗塵。刺客探知此事,便潛入寺中廚房,

在做成的“巴掌菌”裡放了毒藥,要毒死建文皇帝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虎掌菌美食

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他還一邊吃著飯一邊和南禪法師說著話。不一會兒,便把盤中“巴掌菌”吃得乾乾淨淨。

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並沒有死,他還在寺中講經呢。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雲南的虎掌菌

原來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營救。他來到南華寺外邊山林中,把自己走過的腳印,變成了巴掌菌。這種菌子能解百毒。

小和尚採回的新鮮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所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卻沒有死。

因為這個緣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稱為“虎掌菌”。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從此,“

虎掌菌炒雞絲

”便成了流傳千古的一道雲南名貴佳餚。

這個關於建文皇帝的傳說,一看就是街頭巷尾大媽們的“

賈雨村言

”,肯定是無法考證的。

就算事發地“

南華寺

”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地方。

不過,現如今的雲南南華縣,歷史上是通往大理、永昌“迤西道”、 “滇西道”的必經之地,也是著名的雲南野生菌之鄉。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楚雄南華是雲南著名的野生菌之鄉

像傳說中講的那樣,在寺廟邊上的林中,隨意就能撿到虎掌菌、巴掌菌或者說是乾巴菌,真的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宜良:一爐烤鴨脆香背後的起源紛爭

宜良烤鴨,是雲南經典的地方傳統名餚。

烤鴨肥瘦相宜,皮酥脆,內香嫩,光亮油潤,色澤紅豔,清香離骨,地方風味顯著。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宜良烤鴨

但要追溯這爐脆香的起源,卻讓人很是頭疼,遠沒有品嚐烤鴨那麼舒爽了。

因為這裡面牽扯到了太多的“紛爭”。

甚至是,中國烤鴨、乃至中國餐飲第一品牌“全聚德”都不得不攪進這一起源之爭中。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先有全聚德還是先有宜良烤鴨還真不好說!

甚至是,

雲貴總督岑毓英

都曾追述說:“這口味是我想出來的!”

相傳慈禧在同治年間(約1861年),已在宮中吃過烤鴨。從時序上講,應該比岑毓英發明的“宮保燒鴨”稍晚數年。

不知此法是否岑毓英進京覲見慈禧時傳授給宮廷的?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但,清朝這些紛爭其實算不了什麼。因為,更有一說

宜良烤鴨起源於明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封潁川候傅友德為徵南首領,率領千軍萬馬奔赴雲南。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平定雲南之戰

傅友德同時帶上了自己的御廚——

南京著名的燒鴨師傅李海山

後來等雲南統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賜白綾而自縊身亡。

李海山聞訊後不敢回南京,便隱姓埋名先後在宜良狗街、蓬萊鄉的李毛營,經營起燒鴨生意,開了家“燒鴨店”,並娶了位毛姓姑娘為妻。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雲南烤鴨

一爐烤鴨,從北京扯南京,從清朝扯到明朝

,作為一個小小的雲南縣份宜良,也是蠻值得傲嬌的!

石屏:燒豆腐,連此間出產的雲南唯一狀元也不知到發明者

在雲南,石屏豆腐以其細膩滑潤,嚼之有勁,香味異常,富有鄉土氣息而著稱。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豆腐,是美食也是歷史

經烘烤、油炸後的豆腐慢慢變得圓滑和豐滿,顏色也變成金黃,掰開來看,熟透的豆腐氣孔密佈,清香四溢。

當然,石屏豆腐最美味的吃法還是要用炭火烤著吃,因此又有“雲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烤著賣”的說法。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豆腐烤著吃最美味

關於

石屏豆腐的起源,大致的時間是能確定的

但具體是誰發明的,就連吃著石屏豆腐長大,既是石屏本鄉本土人士,又是清末經濟狀元的袁嘉穀都沒有考證出來。

袁嘉穀在編纂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成書的民國《石屏縣誌》卷六《風土》中載:

“城內有鹽水數井,澀不可飲,用以點水豆腐味極佳。石屏豆腐之名傳於全省,廢物利用,其術最精,其功尤鉅,惜不傳發明者名。”

石屏豆腐的

奇特之處

在於,使用境內特有的天然井水(俗稱“酸水”)作凝固劑,營養豐富而不含任何有害物質。

這個“特有”,還有

具體的範圍

:石屏古城裡方圓0。75平方千米內的天然地下水。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古城

令人叫絕的是,這種“酸水”離開石屏無論如何也點制不出豆腐。曾有人用此“酸水”請石屏的師傅到外地點制豆腐,但試了無數次都未成功,有人戲稱石屏豆腐是帶不走的石屏專利。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豆腐是石屏的“特產”,別無分店

雖然不知道是誰最先誤取酸水倒入豆漿中,完成了石屏豆腐的偉大創舉,但這幾眼井是何時開鑿的卻是清晰的。

明萬曆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590年—1596年)江西泰和人蕭廷對任石屏知州。

蕭廷對是位勘輿家,他認為石屏城是建在一個龜殼之上,為防神龜奔海(石屏城東異龍湖,本地居民俗稱湖為海),所以在石屏城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上鑿了五眼井,鎖住神龜。

這五眼井,今仍在城東西南北及城中諸天寺內,而且

四門之井水正是至今用以點制石屏豆腐的酸水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古城的寶貝古井

明朝在雲南實行的軍屯制及大量移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經驗,同時也帶來了淮南豆腐的製作方法。

某一天,石屏城中居民在熬好豆漿,要以滷水點制豆腐時,倉促間誤取酸水倒入豆漿中,而偶然發現豆漿仍然凝固成了豆腐。

春節閒談:雲南這些美食,背後都有一段“明朝那些事兒”

石屏豆腐

也許,石屏豆腐的產生,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特別說明:

文中配圖主要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