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一場秋雨一場涼,想必大家已經領略到了秋意漸寒的感覺了吧。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寒冷,露水將要凝結成霜,因此得名“寒露”。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在自然界中,寒露開始,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

寒氣漸生,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是說寒露氣溫比較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結了。

寒露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寒露寒露,遍地寒露。”此時地面的露水寒光凜然,氣溫驟冷,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已經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則離冬季不遠了。

由於寒露的到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寒交替的季節。寒露時節,往往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過後秋風緊。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

寒露後,養護脾胃最為重要

脾胃是氣血之海,五臟六腑都要依靠它們的滋養。從深秋開始,最重要的事,就是呵護脾胃。

可難就難在,我們在放假享受的時候,脾胃卻同時經歷著

“外傷+內傷”

的雙重考驗,十分辛苦。

外傷:寒氣的侵襲。

寒露之後,溫差變得更大,也是寒邪最容易損傷脾胃的時候。

《十四難》提到:脾胃為市,無物不入,風、寒、暑、溼、燥,亦能傷脾損胃。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我們的面板能及時感知到氣溫的變化,然後增減衣物,脾胃卻不能那麼快的反應過來。

天氣突然降溫的時候,脾胃卻還在溫暖、開放的狀態,一下子就被寒氣入侵了。

內傷:吃出來的負擔。

深秋期間脾胃功能正處於旺盛時期,所以天冷的時候,胃口比夏天更好。

國慶放假裡,難免會多吃些好吃的,再熬上幾天夜追劇,吃點宵夜……脾胃休息不了,一直在“加班”。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脾胃一旦“過勞”,反而越吃越虛。

寒露腳不露,防寒氣好過冬

寒露是天氣開始轉涼的時候,也是開始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在這時給脾胃助力,能讓我們的身體輕盈、精力滿滿的迎接秋冬到來。

慎起居。

起居要作相應調整,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此秋季養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早睡以順應陰精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舒達。起居應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適寒溫。

寒露節氣,涼而轉寒,保暖為第一要務。

近來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少,多數就是不能根據氣溫及溼度變化加減衣物或者夜間受寒所致。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隨著寒露節氣的到來,整體氣溫開始逐步降低。此時已經不再適合袒露身體,以防外界涼氣侵襲體內。

所謂“寒露腳不露”,便是講“寒從足生”。因此每晚睡前可選擇熱水泡泡腳,改善腳足部血流,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功能。

避寒尤其要注意頸部、腹部、腰腿部三個部位。

頸後風池風府風門等穴位最容易受寒,所以高領衣物或者圍巾圍脖是最好的防範措施。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腹部為一身營養物質生化之所,受寒後容易消化不良繼而腹瀉;寒露時節,正是養脾胃的好時節。首先要注意不要讓“脾胃受寒”,注意胃部保暖,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腰腿足部避寒保暖,防止傷人陽氣、老來受罪。

暢情志。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寒露之後,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心中難免淒涼感,情緒不易穩定,易傷感和憂鬱。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

調飲食。

金秋時節,天氣轉涼,自然界進入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相應地,人體臟腑也隨自然變化,不應讓身體有太多消耗。秋天尤其應注重早睡早起,以順應“收養”之道。

入秋以後,隨著金氣的到來,全國南北都以“燥”為主,很多人面板開始變得越來越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很想透過喝水補充。可以適當的加一些食鹽進去,更容易促進吸收,可以更快的補充水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可以喝點蜜水,既可以補充水分,同時還可以潤腸通便,輕鬆應對因秋燥而出現的便秘。

節氣|寒露:補養脾胃的最佳時機,做好這幾件事最關鍵

這時候食療不妨喝玉竹粥、百合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健脾生津的藥膳粥。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