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堅持過午不食,結果會怎樣?

一日三餐在古代有著象徵意義,早餐為天食,人要遵從天意,早餐不僅要吃,還要吃得好;午餐是人食,人們日出而作,中午時體力耗散,吃飯是符合自然定律的;晚餐為鬼食,陰氣漸盛,陽氣較弱,日出而息,既沒有必要吃,也不能和鬼搶食。故而,從秦漢時期開始,不吃晚餐就是固定的習俗。就此來看,過午不食從源頭上講,無疑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過午不食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堅持過午不食,結果會怎樣?

起源於迷信,但並非沒有合理性依據,至少它和人的壽命會有一定的關係。歷史學家們考證過我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其中秦漢時期人的平均壽命是49歲,屬於封建社會人均壽命最高的朝代。自宋朝以後,人均壽命持續下降,宋金時期只有41歲,清朝更低至31歲。而一日三餐的起源,正是在宋朝。儘管壽命和各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可飲食習慣的改變,則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

一項對小鼠的實驗,也證明了減少小鼠的食量,對其壽命是有影響的。研究者對患有衰老問題的小鼠進行研究,在減少每日30%的食量後,壽命從4到6個月,居然延長到了一年時間。無獨有偶,來源於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也給出了類似的結論。

該研究團隊,將900多名測試者的飲食習慣改為了早餐時間在6點半到8點半,在9點半到11點半之間吃午餐,12點半到14點半再吃一頓飯,下午三點以後則拒絕進食。最後得出的結果是,這些人體內的血糖和血壓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免疫力也得到了提升。

過午不食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堅持過午不食,結果會怎樣?

綜上所述,過午不食起源於迷信,卻有著合理性的依據。保持過午不食,確實對身體是有益處的。

那麼,一個長期堅持過午不食的人,結果會怎樣呢?

劉女士堅持過午不食已經有七八年了,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對自己的身材要求自然非常嚴格,過午不食就是劉女士保持身材的有效方法。七八年來,劉女士最大的收穫就是身材苗條,面板年輕,讓身邊人羨慕不已,也一直把過午不食的經驗傳給身邊想要減肥的女性朋友。其中有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老同學,就效仿了劉女士的做法,一年不到,就因為胃痛而入院了。同樣都是過午不食,為何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劉女士和她的這位同學都沒有想明白。

過午不食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堅持過午不食,結果會怎樣?

過午不食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減肥或養生方法,像劉女士這樣每天工作輕鬆,日常對能量需求不大的人,逐漸養成過午不食,確實是有好處的,在做到均衡飲食的情況下,副作用幾乎沒有。而她的老同學從事媒體工作,平時工作壓力就很大,對能量以及營養的需求會更高,就不適合過午不食,至少會影響到腸胃功能。

看到這裡,希望想要減肥或者養生的人,對“過午不食”要有更為深入的瞭解,在認識到好處的同時,也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