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廋骨嶙峋的大胃王背後的心理疾病

在社交直播平臺,我們能經常看到一個特殊的群體——大胃王,他們一餐的食量可以是一個正常成人食量的3到5倍,甚至是5到8倍。

對於一個體型和食量成正比的大胃王,我們還可以理解,至少吃進去的食物知道去那裡了。但是我們發現在這些食量驚人的大胃王當中,很多人都是瘦骨嶙峋。我們不免會思索,他們吃進去的那些食物都哪去了呢?當然有些女性朋友更多的是羨慕這種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卻保持著骨感體型的天賦。

對這類廋骨嶙峋的大胃王,我們可以診斷為是一種心理疾病導致的行為——神經性貪食症。

那些廋骨嶙峋的大胃王背後的心理疾病

如此驚人食量,體型卻瘦骨嶙峋。

神經性貪食症(BN),又名貪食症,是以反覆發作性暴食,並伴隨防止體重增加的補償性行為及對自身體重和體形過分關注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進食障礙。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不可控制、衝動性地暴食,繼之採取防止增重的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如禁食、過度運動、誘導嘔吐、濫用利尿劑、瀉藥、食慾抑制劑、代謝加速藥物等,這些行為與其對自身體重和體形的過度和不客觀的評價有關。神經性貪食症在年輕女性(<30歲)多見,並多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起病,神經性貪食症的發病年齡在青少年中常常較神經性厭食(AN)晚,平均起病年齡通常在16~18歲。

在工業化國家神經性貪食症的患病率較神經性厭食症高,年輕女性神經性貪食症的發病率是3%~6%,女性的終身患病率為2%~4%,男性不超過1%,女性與男性神經性貪食症的比例約為10:1。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體重正常或輕微超重,30%~80%的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有神經性厭食症史,有時可有肥胖史。

神經性貪食症的行為特徵主要為暴食-清除迴圈,表現為衝動性暴食行為,缺乏飽食感,伴有失控感。這些行為常與空虛、孤獨、挫折感或有誘惑的食物有關。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通常在出現罪惡感、極度痛苦或軀體不適如噁心、腹脹、腹痛時終止暴食行為,繼之是補償性排洩行為,以防止體重增加。常用的清除行為有用手指摳吐或自發嘔吐、過度運動、禁食,濫用利尿劑、瀉藥、食慾抑制劑和加速機體代謝的藥物如甲狀腺激素等。暴食-清除行為可以反覆迴圈。暴食和補償性清除行為的秘密性是神經性貪食症的另一特徵,其行為常不被家人和朋友注意。

也就是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會大量吃進食物,然後透過催吐和服用瀉藥等一些手段來排出食物,目的是控制體重,也從中獲取快感。甚至禁食幾天,來彌補之前暴食的罪惡感。

那些廋骨嶙峋的大胃王背後的心理疾病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的行為模式

因為經常的暴飲暴食行為,他們的胃容量也確實遠遠大於普通人。在大部分人進食到已經出現腹脹、腹部不適的時候,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還未感到有飽腹感。影像學檢查發現,他們的胃部會呈現出擴張鬆弛的囊狀,就像一個撐大過後失去了彈性的氣球,這足以騰出盛放大量食物的空間。而最有意思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他們的胃部並不比我們的強悍:在他們身上,胃部本該有的蠕動變得非常微弱,只有透過催吐和服用瀉藥來減輕胃部的負擔。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的成因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一直確認是心理方面的原因。

著名的戴安娜王妃就是一位神經性貪食症患者。

那些廋骨嶙峋的大胃王背後的心理疾病

戴安娜王妃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大胃王就等於神經性貪食症患者。因為有些人比如相撲運動員因為職業性質,他們確實能吃比常人多很多的事物,也不用催吐服用瀉藥和禁食來減輕暴飲暴食的痛苦。

暴飲暴食對胃的傷害極大,催吐對食道和咽喉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建議有以上症狀的朋友即時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