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聰明的區別是什麼?竟然藏著走出生活困境的鑰匙

人總是想的太多,要求太多,行動太少,方法太少,當行為不足以支撐意圖,就會有無助感。

解決方案:少改目標,多換方法

意圖、行為、社會價值一致性

意圖不可見,意圖和行為不一致,社會價值根據行為判斷,行為與後果有一定時差,還不確定,所以三者常不一致。意圖行為社會價值不一致會導致糾結。要走出這種死迴圈。從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上講,分三步。

一、意識到自己的意識——並調整他。愚蠢與聰慧的區別

1。 下意識反應:被動,逃避、忍讓或者報復,為保全或自己的行為。——愚蠢

2。 有意行為:與社會建立連線,以被看見為目的主動行為。——自作聰明

3。 意識到自己的意識:意識到自己的的意圖是被動還算主動,並能根據行為目的,調整歸因方式,找出可控因素,利用才智調整意識。——想的全、看得遠,反映聰明的不同程度。但能意識到自己的意識,並做出有用的調整,是真聰明。

二、駕馭行為,讓意圖成為變現的有效方式

1。建立與社會價值匹配的行為準則,行為準則具有穩定性和可靠性,不用經常變化,且有助於目標實現。

2。合理規劃目標,細化行動步驟。目標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除了自身不斷提升的條件,社會發展也催生不少新職業,新任務。要有目標感,但不必等有目標再行動。

3。掌握與事實和規律一致的知識,並使用它。只是很多,但只有部分是有用的。很多自圓其說的假說,看著高大上,其實對具體問題沒有什麼用,有些看似無用,其實有大用,比如辯證法。

三、收集社會反饋,自我修復

1。建立社會連線,收集社會反饋

2。過濾社會反饋,擯棄個人偏見

3。利用反饋資訊,調整動機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