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史

啟蒙期:三國以前

遠古時,人們直接將茶樹的鮮葉在嘴裡含嚼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茶葉的清口和芬芳。後來,人們將生嚼茶葉的習慣又演變成了煎服,將茶樹的鮮葉置於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一起服用,風味和功效都比以前更佳。除了煎服,人們還將茶葉入菜,或煮作羹飲,和飯菜一起食用,這樣不僅美味營養,還可預防食物中毒。

大約在秦漢時期,人們開始對茶葉進行簡單的加工,將茶樹的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做成茶團,曬乾或烘乾後,方便存放。

西漢時期,茶算是一種高雅的消遣品,只有在宮廷和官宦人家才有。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現湖南茶陵)。

三國時期的飲茶之風逐漸發展,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人們開始注重茶的烹煮方法。

茶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史

萌芽期:兩晉、南北朝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日漸風行,茶葉不僅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而且開始在客棧、酒店和飯館出售。茶葉從以前珍貴的奢侈品慢慢成為一種普通的飲品。

這一時期,人們開始人工種植茶樹,長江流域丘陵地帶的茶葉種植園已初步形成。

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越來越多,茶因此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和社會作用。

黃金期:唐代

公元8世紀,陸羽著《茶經》一書,這是我國關於茶的第一本專著,不僅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

《茶經》對茶的起源傳說、歷史記載,採摘、加工、煮烹、品飲之法,水質、茶器以及與茶緊密相關的文化習俗等內容,都做了系統、全面的總結,不僅有自然的內容,也有人文的內容。該書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文化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茶經》的問世將茶文化的發展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者陸羽也因此被後人奉為“茶聖”。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功效,故眾多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

此外,唐代對茶葉的加工、沖泡及飲服已經逐漸明確和規範,這其中對茶葉的採摘者、採摘時間、採摘方法及所採鮮葉的處理方法都有很明確的要求。通常是採茶者從茶樹上採摘新鮮的嫩葉,再經過蒸、壓處理,倒入模具製成餅狀,然後烘烤至乾燥。在沖泡茶葉時,要將茶餅放在火上烘烤直至軟化,再壓碎成粉末,然後放入水中煮沸。為了改善茶葉的苦澀味,當時已有人嘗試著在茶中加入薄荷、鹽、紅棗等進行調味。

茶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史

興盛期:宋代

在宋代,茶葉製作方法相當豐富,當時名冠天下的建茶——龍團鳳餅,其精細的製作已達到十分高超的程度。飲茶藝術也已初具現代“茶道”的雛形,“點茶”技藝進一步規範,“鬥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人們更加註重茶葉原有的色、香、味,烹茶或沖泡茶葉時,調味品的使用逐漸減少,烹飲工序也開始簡化,與傳統的烹飲習慣有了很大不同。

宋代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富的發展。宋徽宗作為皇帝以茶葉專家的身份撰寫《大觀茶論》,其影響力巨大。

普及期:明清時期

明代後,不僅製茶工藝又有革新,飲茶方法也由原來的煎煮逐漸轉為沖泡,即用開水沖泡茶葉,然後細品茶湯。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宋代的較大型茶具演變成了明代的小巧玲瓏型,工藝精巧的紫砂壺和瓷器茶具應有盡有。

明清時期,茶文化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了茶禮、茶俗、茶禪、茶食等一整套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社會風情。同時,也出現了茶政、茶法和典制,如貢茶、榷茶、茶馬政策、茶稅等。

茶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史

蓬勃期:現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茶葉科學發展的同時,國內從事茶文化研究和交流的民間組織日益增多,中華茶藝交流活動也愈加頻繁,各地的茶藝館數量迅猛增加,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