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茶葉:廬山雲霧茶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廬山雲霧茶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於漢朝,宋代列為“貢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

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廬山雲霧茶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通常用“六絕”來形容廬山雲霧茶,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

雲霧茶風味獨特,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

廬山雲霧茶手工製作工序要求非常嚴格,成品形如石松,緊結圓直,綠潤多毫;湯色碧亮,香高味濃,鮮甘耐泡,葉底嫩綠。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廬山雲霧茶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廬山雲霧茶的製作工序,其鮮葉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釐米左右。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抖散、揉捻、初幹、搓條、做毫、再幹等七道工序。

1、鮮葉採摘:4月底或5月初開採,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釐米,嚴格做到“三不採”,紫芽不採,病蟲葉不採,雨水葉不採。採回鮮葉置陰涼通風處,薄攤4~5小時,含水量降至70%左右開始炒制。

2、殺青:每鍋投葉量為350~400克,鍋溫150~160℃。主要手法雙手拋炒,先抖後悶,抖悶結合,每鍋葉量較少,鍋溫不高,炒至青氣散發,茶香透露,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為適度。時間約6~7分鐘。

3、抖散:為了及時散發水分、降低葉溫、防止葉色黃變,剛起鍋殺青葉置於簸盤內,雙手迅速抖散或簸揚10餘次,這樣可以使香味鮮爽、葉色翠綠、淨度提高。

4、揉捻:在圓簸箕內用雙手迴轉滾揉,成條後,再行抖散。炒二青、理條和搓條均在鍋中進行,邊炒幹,邊成條,炒至茶葉八成干時,略加揀剔,即將茶葉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將茶條相互摩擦,使芽葉中的茸毛豎起,白毫顯露,這個過程,叫作“提毫”。最後將茶葉烘乾,待茶葉用手捻能成粉末,含水量達6%時下烘,稍經攤涼,裝罐收藏。一般用雙手迴轉滾揉或推拉滾揉,但用力不能過重,以保毫保尖,當80%成條即為適度。

5、初幹:揉捻葉放在鍋中經過初炒,使含水量降至30~35%,鍋溫80℃左右,以抖炒為主。

6、搓條:是進一步緊結外形散發部分水分。初幹葉置於手中,雙手掌心相對,四指微曲,上下理條,用力適當,反覆搓條,直到條索初步緊結、白毫略為顯露、含水量減少到20%左右時即可。搓條溫度應控制在60℃左右,時間10~15分鐘。

7、做毫:透過做毫使茶條進一步緊結,白毫顯露,茶葉握在的手中,兩手壓茶並搓茶團,利用掌力使茶索斷碎。溫度控制在40℃左右,時間約10分鐘。

8、再幹:鍋溫上升到75~80℃,茶葉在鍋中不斷收堆,不斷翻散,至含水量減少到5~6%,用手捻茶可成粉時即行起鍋。再幹手勢要輕,儘量減少碎斷。幹茶起鍋後經適當攤放,經過篩分割末即可。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廬山雲霧茶的歷史和製作工藝

廬山雲霧茶的歷史溯源

廬山雲霧茶歷史悠久,依廬山而現於歷史得名,系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廬山梵宮寺院多至300餘座,僧侶雲集。他們攀危崖,冒飛泉,競採野茶;在白雲深處,寺院周邊,劈崖填谷,栽種茶樹,採製茶葉。

《廬山小志》卷十二,《什識》中記載:“雲霧茶山僧多種崖壁間,更有鳥雀銜籽墜生林谷,名聞林茶,色白香清,穀雨時採之最良……。”《九江府志》記載:“……茶出於德安、瑞昌、彭澤,唯廬山所產,味香可啜。該山,尤以雲霧茶為最惜,不可多得耳……。”

公元817年3月,江州司馬的詩人白居易後遷居香廬峰挖藥種茶,並寫下《重題》一詩:“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力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遊,雲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燭幽,最愛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繞階流”。詩人在《琵琶行》一段中寫道:“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日浮樑賣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到了宋代,廬山雲霧茶就頗有名氣,併成為朝中貢品。

《廬山志》卷十二,商雲小說“貢茶”中載“宋太平興國中,廬山例貢茶,然山寒茶恆遲,類市之它邑充貢,貢民甚苦。”略見當時廬山茶的地位。明代王思伍在《遊廬山記》中說:“泉以輕妙,茶以白妙,豆葉菜以苦妙。”說明廬山茶以色白、即白毫多為佳,詩人王世懋遊廬山時讚美廬山雲霧茶,詩曰:“金芽碧玉雲中生,讚美桃李莫如君。五老峰下成綠海,茶香千里萬年名。”

清朝,黃守羲(公元1693年)在《匡廬遊錄》中說:“一心(白石庵老僧)雲,山中無別產,衣食取辦於茶,…其在最高者為雲霧茶,此間名品也。白香山藥圃茶園為產業,倍非虛語。”李紱六(公元1662-1721年進士),在《六過廬山記》一文中說:“山中皆種茶,循花徑而下至清溪,……僧以所攜瓶盎,就橋下吸泉,置石隙間。拾枯枝煮泉,採林間新茶烹之,泉冽茶香,風味佳絕”。

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茶學家、製茶專家陳椽,將手工製茶技藝發揚光大。其弟子胡亨鑑潛心研究廬山雲霧茶手工製茶技藝。汪會鴻師從胡亨鑑,在老師十幾年的辛勤教導下,逐漸掌握了廬山雲霧茶完整而系統的傳統手工技藝,在胡亨鑑眾多的弟子中脫穎而出,2000年汪會鴻創辦了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石門澗雲霧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