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在《喬家大院》原著裡,一共寫了四個讀書人。

這四人中,有一個棄文從商,後來成為了威名赫赫的大商家,以實現貨通天下為己任;有一個多次參加鄉試,卻連秀才都考不上,最後成為富商的“智多星”;有一個落草為寇,後來投奔了太平軍,企圖跟隨起義軍,實現天下大同;最後一個考取了舉人,每隔三年進京趕考,卻一直考不上進士,將祖上傳下來的家產敗得所剩無幾。

這四人,沒有一個因為讀書謀得官位,反而我們卻能從他們的遭遇裡,覺出讀書人的悲哀來。

讀書無用,在那個思想逐漸開化的年代,已經慢慢開始凸現出來。

喬致庸。

喬致庸自幼無父無母,由長兄長嫂撫養長大,長兄喬致廣經商,家庭富裕,喬致庸一直在兄嫂的庇護下長大,無憂無慮,從來不用為三餐四季擔憂。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喬致庸自小喜歡讀書,他最崇拜的古人是莊子,莊子迷蝴蝶,致庸迷莊子,他做夢都想做莊周迷上的那隻蝴蝶,自由自在。

喬致庸去參加鄉試,是迫於兄長致廣的壓力。

致廣希望致庸考取功名做大官,然後庇護喬家的生意,代代興旺。

但致庸的志向根本不在這裡,對此大嫂曹氏有很清醒的認識,在原著裡,她是這麼說的:

二爺喜歡讀書不假,可是你知道,他骨子裡並不喜歡科舉,更不喜歡做官。他常說一個好好的讀書人,一門心思鑽營科舉,去做一個什麼官,簡直是作繭自縛,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找天下最大的不自在,還常常罵那些做官的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傻子。

在喬致庸看來,讀書就是為娛樂自己的身心,要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那就失去了讀書的樂趣,因此他自己也常批那些死讀八股文的做法,是酸文假醋。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以至於後來喬致庸臨危受命接過喬家的生意,他還是很快就能把生意做起來,和他之前所讀過的不少閒書有關係。

因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喬致庸從來就不會把自己侷限於一屋一室之內,哪怕做商人,他也要做一個敢想敢闖的商人。

他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大志,南下疏通茶路,給南方的茶農和沿途製茶的工人,都帶去了生的希望,同時他渴望將天下晉商們“貨通天下”的願望繼續傳承下來,在他看來,經商不僅是為自家賺銀子,更要為天下謀福利。

但喬致庸喜好讀書,最後沒能走上仕途,不僅是已逝大哥的遺憾,而且也讓本家堂哥喬達慶一直瞧不起。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孫茂才。

孫茂才是喬致庸在太原府鄉試的時候,結識到的一個落魄讀書人。

在原著裡,對孫茂才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他一身布衣,長期失意抑鬱的面孔此刻滿含怒氣,但眉宇間卻有種擋不住的書卷氣,合著時不時自嘲自憐與睥睨傲然,使他跺腳罵人時也難掩一種複雜的文人氣質。

初一出場的孫茂才,自帶文人的傲骨,但又因為常年的不得志,而透顯出鬱鬱寡歡,為人處世帶著強詞奪理甚至無理。

在和喬致庸相識的那場鄉試中,孫茂才又一次名落孫山,走投無路的他,放下自己文人的面子來求助喬致庸,想要走落魄讀書人的老路,到商家來幫閒。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孫茂才自小天資聰穎,小小年紀就考中了秀才,後來他恃才傲物,狂妄自大,在多次科舉考試中,或發荒謬之論,或寫呆板八股文,結果屢次名落孫山。

孫茂才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屢敗,但他懂得適時改弦易轍,並且在追隨喬致庸的過程中,多次利用自己周到的想法,改變了喬致庸原本的計劃,而這些想法,事後也被證明是非常明智的。

這樣一個走背字運的讀書人,連養活家中妻兒老小都不能,最後卻能在喬致庸身邊如魚得水。他多次在喬致庸決策的岔路口,給出了正確的建議,讓喬致庸短短几年間,將喬家的生意迅速擴張起來。

也就是說,孫先生利用自己的雄才偉略,為自己謀到一條合適的生路,英雄也有了用武之處。

不論是喬致庸還是孫茂才,這兩人都飽讀詩書,雖然他們都沒有因為讀書考上功名走上仕途,從此光耀門楣,但是這兩人在後半生的人生路上,時時處處都將自己讀書人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由此可見,讀書使人明智,讓人胸懷更寬廣,眼界更開闊。在處事的關鍵時刻,他們往往能引經據典,考慮得更周祥,更深遠。

劉黑七。

劉黑七是老鴉山上的劫匪頭子,雖然他落草為寇,但他有自己的宗旨:劫富濟貧。

在原著裡,喬致庸想要去南方疏通茶商之路,卻又擔心家裡被劉黑七騷擾,最後他想到一個辦法,親自上老鴉山和劉黑七談判。

結果喬致庸在山寨裡一覺睡醒過來,才發現劉黑七的住處,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書。

他實在沒有想到這麼一個打家劫舍的大盜匪,竟然也讀四書五經,於是接下來兩人就有了很多共同話題。

劉黑七這才道出自己佔據山頭自立為王的緣由。

原來當年的劉黑七,也是讀書出身,並且練就了一身武藝,想走科舉正途,以期衣錦還鄉,封妻廕子,沒想到事與願違,他不僅考不到功名,而且連一條活路都沒有,最後只能為匪為盜。

喬致庸趁機勸劉黑七棄暗投明,和他一起南下做生意。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沒想到劉黑七表面上假裝答應,背地裡卻謀劃了一場叛變,他借喬致庸南下販茶這個契機,投奔了太平軍。

在南下的途中,他本來可以劫走喬致庸的銀車,然後富甲一方,但是他沒有做出這麼不仁不義的事來。

並且在喬致庸返程被陷害的時候,劉黑七還帶領手下救下了喬致庸一行人。

由此可見,

劉黑七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江洋大盜,他既想為自己某一方安穩的生活,又想盡自己的卑微之力,為天下的苦難百姓謀一點太平生活。

他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之人,不能行不道義之事,在義和利面前,他選擇了義。

但他終究禁錮在了自己有限的認識裡,有自己的小技倆,但是不能謀劃大局,不能正確辨認方向,最後落了個斬首而終。

喬達慶。

喬達慶是這部著作裡,最不像讀書人的一個讀書人。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說他是讀書人,是因為他早就考中了舉人,並且一直在準備進京趕考。

在原著中,達盛昌的掌櫃崔鳴九,是這樣評價喬達慶的:

十幾年前中了一個舉人,這些年每三年去京城考一回,次次名落孫山,還一條道走到黑,非要考中進士,出去做官的那個傻冒!

這樣的讀書人,考取功名是他全部的精神寄託,他已經將讀書趕考當成了自己的人生常態,而並沒有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自己為什麼會不成功。

他是喬致庸的堂哥,喬家三門在分家的時候,分到喬達慶名下的老股股銀還有十五萬兩,後來連本帶利,讓他坐吃山空,只剩下一萬兩,但他還是擺著舉人老爺的譜,吃喝嫖賭,尋花問柳。

喬達慶僅剩的這一萬兩銀子,放在喬致庸家做股銀。

喬致廣生命危在旦夕,喬家生意也是在風雨中飄搖的時候,他生怕自己的股銀打了水漂,於是帶著族中兄弟三番五次上門去要銀子。

在整個劇中,喬達慶因為自己的一萬兩股銀,在喬家大院進進出出無數次。

眼看著喬家宴賓客,他就放下心來,眼看著喬家樓塌了,他又開始四處蹦噠,想要把自己僅剩的那點財產妥善安放。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他一方面攀附喬致庸,希望他做生意賺到大錢,然後給他分更多的紅利,一方面又故作清高,以讀書人的身份睥睨生意人喬致庸。

這一點,從他把錢放在喬家做股銀便能看出來,他舍不下那些紅利。

但是他又看不起商人。致廣的兒子景泰在他的學堂唸書,他說景泰是生意人家的孩子,讓他早點回去學算盤算利錢,自己滿腔的鬱郁不得志得不到舒展,只好拿一個生意人家的孩子出氣。

喬致庸從南方順利販茶到山西,滿院子的人都在喝酒慶賀的時候,只有喬達慶,臉上陰沉得能擰出水來。

在他看來,喬致庸如此得勢,而他卻依舊落魄不堪,心中泛起的各種情愫,讓他沒有辦法真誠地給自家這個堂弟道一聲賀。

種種行為,都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君子所為。

在《喬家大院》裡,這四人都是自幼讀書,除了喬致庸,其他三人都希望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但是他們最後都沒能得償所願。

《喬家大院》原著:這四個讀書人目標一致,為何結局大相徑庭?

其實從這幾人的人生路對比,讀書有用和無用,全都在於讀書人自己如何去看待。

在喬致庸和孫茂才的眼裡,學以致用才是有效的讀書方式。

在劉黑七的人生中,如果不能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那他就選擇走極端,用為世人所不齒的方式來謀生存,那他那些年所讀過的四書五經,於他來說確實沒用。

而在喬慶達的眼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他僅僅是在形式上,或者說他從未打心裡敬重過讀書人,用讀書人的行為規範來約束自己,導致他活得就像一隻跳樑小醜。對這樣心中沒有堅定信念,人云亦云的人來說,讀書是最無用的。

在我的理解裡,讀書改變人生,是指通過了解和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從而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維慣性,用以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以及為人處世。

這樣的有用論,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