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靈及二十八宿

道教四靈及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代為了觀測天象及日、月、五星的執行,選取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誌,稱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合稱)等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道教名之為“四靈”。二十八宿在四象觀念的形成很早,至戰國初已見於記載。稍晚的《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孔穎達疏:“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漢代緯書《尚書考靈曜》雲:“二十八宿,天元氣,萬物之精也。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

①道教對此天象加以擬人化,為之定姓名、服色和職掌,頂禮膜拜。《雲笈七籤》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稱:“甲從官陽神也,角星神主之,陽神九人,姓賓名遠生,衣綠玄單衣,角星宿主之。乙從官陰神也,亢星神主之,陰神四人,姓扶名司馬,馬頭赤身,衣赤緹單衣,帶劍,亢星神主之。”

②其餘二十六宿類此。《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又對二十八宿之狀貌、行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後寅卯日遊於寺觀中,形少髭鬢,參問禪禮,……或遊於酒肆自飲,……識者求之,多示人養生播種之術。”“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蒼衣,……遊於人眾中或大齋會處,……即是求之,多與人救世之術”。

③其餘二十四宿類此。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四靈)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點是以之作為護衛神。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即以之為太上老君的侍衛,稱老君“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並謂“此事出於仙經中也”。

④《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更為之取名,曰“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負背鐘鼓,在吾前後左右”。

⑤此又以之為道士行法時的守護神了。後世道教宮觀又于山門前塑青龍、白虎神像,以之為宮觀守護神。清姚福鈞《鑄鼎餘聞》卷一雲:“宋範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四方四靈,自古以來只被作為守護神,地位是不很高的。但其中的玄武神自宋以後卻獨受尊崇,成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作為道教大神加以崇奉。在明代地位尤為顯赫。這與明太祖,特別是明成祖利用它以神化皇權有關。

我國古代把黃赤道帶分成二十八個星宿,它的主要作用是月亮差不多每一天都行至一宿,利用它來描述月亮,太陽及五星的位置

我國唐代的歷算家袁天罡(一說是阮天罡)把它和七曜(木金土日月火水)及包括十二生肖大內的28種動物(它包含12生肖中的12種動物)結合形成了它的全稱為:

分別與四種顏色、四種四組動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係如下:東方蒼龍,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紅色。

四神即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鎮守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神獸,其順序是東南西北: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星宿在夏朝初期就有記載,每一個星宿都由數顆恆星所組成,在《詩經》以及《尚書》中都有部份名稱出現。而根據二十八星宿出現的方位,又把它們分為青龍七宿、朱雀七宿、白虎七宿、玄武七宿,具體名稱如下: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雉 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北方稱玄武:鬥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獝。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佈的一圈星宿,它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這四方神在古代曾被利用於軍佇列陣,戰國時代便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道教興起之後,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成為道教的守護神。而這也是十二生肖的來源之一,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古人用二十八星宿來作為量度日月五位置和運動的標誌,因此古書上所說的「月離於畢」〔即月亮依附於畢宿〕,「熒惑守心」〔即火星居心宿〕,「太白食昂」〔即金星遮蔽住昂宿〕等關於天象的話就不難理解。二十八星宿不僅是觀測日月五星位置的座標,其中有些星宿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物件,如在先秦時代,古人認為初昏時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用它紀日並標定日月五星位置,但也有時用它紀年紀月紀時。。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 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從張衡所著的《靈憲》中可見到 : 「眾星列布 , 起以神著 , 有五列焉 , 是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 , 謂之北斗 , 動變挺佔 , 實司王命。四布於方 , 為二十八宿。」我們可以藉此知道 , 這種說法受五行說的影響很深 , 能作為二十八星宿劃分依據值得商榷。 現代堪輿師所用的工具《羅盤》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從這裡定出來的,從以上的資料就可證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變化,不是現代農民曆裡面所用的二十八天節氣的用法。

二十八宿與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是古代中國劃分天區的標準,而古代的西方也將太陽執行的軌道分為十二個區域,這一點與 東方不謀而合,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就是所謂的十二星座,只不過西方以人文為主,所以發展出耐人尋味的浪漫故事,而東方則與自然相結合,發展出與動物有密切關係的十二生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