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最早出在長安終南山?

在陝西,提起“葫蘆頭”,婦孺皆知。當地人視為美食,久食不厭 ;外來遊客莫不爭先品嚐,以飽口福。其經營網點遍佈陝西城鄉各地。傳統的“葫蘆頭”,首推古城西安。西安的“葫蘆頭”泡饃,講究工藝、烹製精細,火候到家,肉爛湯濃,料重味醇,饃筋光潤,綿韌適口,肥而不膩,營養豐富,且具有食療滋補作用。

“葫蘆頭”最早出在長安終南山?

“葫蘆頭”乃秦人之名吃,它的吃法和牛羊泡饃相似,都是將餅掰成碎塊,但因這種餅是半起面,所以餅要掰得大一些。其主料為豬肥腸,吃起來湯釅味醇、鮮香適口。也可做成海鮮味的,味道非常鮮美。

而這個傳統風味名吃“葫蘆頭”,傳說與我國曆史上的名醫孫思邈曾有一段緣分。

“葫蘆頭”最早出在長安終南山?

有年秋天,孫思邈從終南山一帶行醫返回,在杜曲川遭到強人攔截,幸好被一青年相救,才免於難。

那青年叫王大力,祖居終南山下東水寨村,以殺豬賣肉為生,後因肉價不穩,虧了不少本錢,現在改做豬大腸泡饃生意。

孫思邈在王家店歇了一晚。第二天,王大力起早烙饃煮湯,湯鍋一揭,傳出一股臭腥味,顧客十有八九都不來吃。孫思邈嚐了一口,也覺得腥味太大。

“葫蘆頭”最早出在長安終南山?

(孫思邈)

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孫思邈臨行前送給王大力一個小葫蘆,鄭重地說: “我叫孫思邈,採藥行醫為生。這個小葫蘆裡裝著幾味解臭除腥的草藥,日後作湯,放一點進去,保你湯鮮味美。”

孫思邈走後,王大力按照吩咐,重又煮腸燒湯,不一會兒,果真香氣四溢。街上行人聞到香味紛紛走進,這個一碗,那個一碗:頃刻間一大鍋賣子個淨光。

從此,王大力的泡饃館生意越來越紅火,不但請了倆夥計,門面也擴大了兩間。

過了幾年,孫思邈被唐王封為“藥王”,名聲大噪。有一天,他又特意來探望王大力,看見生意興隆,心裡非常高興,王大力也很感激孫思邈的小葫蘆。孫思邈又給小葫蘆裡添了些藥末,行前還寫了“葫蘆頭泡饃館”六個蒼勁古樸的大字作為招牌。南來北往的客人,一來想瞻仰“藥王”的墨寶,二來都想嚐嚐葫蘆頭泡饃的美味,忙得王大力和夥計們整天都腳手不得停。

後來,他們不僅在杜曲有門面,還在長安城南門裡也開了個“葫蘆頭泡饃館。”由於調料越來越精,所以味道也越來越美。於是, “葫蘆頭”成了古長安城的美味佳餚,就是現在也仍然譽滿三秦,尤以西安南院門春發生的葫蘆頭泡饃館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