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導語:

漢代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葬建築用石,也用於墓地祠堂、廟堂等建築上雕刻畫像。漢畫像石墓是在墓葬中運用畫像石建造石槨墓葬墓室,有時也在崖墓內外雕刻畫像作為畫像石墓的一種。畫像石墓作為漢代民間重要的喪葬藝術,涉及的畫像題材來自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表現漢代社會中的莊園和手工業作坊內生產勞動場面的耕作、放牧、射獵、紡織等場景,表現社會官宦生活的經歷,漢代日常生活,漢代流行的的歷史、神話故事等。在“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的漢代社會中,形成了一套關於喪葬藝術的規範,漢代人們的畫像石題材也反映出漢代人們的社會價值、歷史記憶和宗教信仰。

漢代喪葬和漢代畫像石

漢代社會是一個思想極度活躍和發達的社會,在剛剛歷經諸子百家爭鳴和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漢代在先秦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價值認同。漢武帝時期“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將儒家思想確認為維護漢帝國統治的官方思想。此外自秦代流行開來的道教方術思想也開始流行起來,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都迷信求仙問道的思想。到了兩漢時期,佛教思想東傳,深刻影響了漢代人的宗教信仰。

漢代尤其尊崇孔子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大一統”和“君權”的觀念成為漢王朝統治的基礎

。漢代的儒學家們還透過著書立派、辦壇講學來闡明儒家思想的要義。漢代畫像石中反映的歷史故事題材有大量表現忠臣孝子、節婦烈女和古代聖賢的故事,這些思想大多數帶有政治上的宣講意味,用於墓葬裝飾中很可能是表現當時普遍的價值認同。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西漢儒學家董仲舒

方術思想在畫像石中也有很多表現內容

。漢代畫像石中常見月宮題材,主要內容是宮殿,蟾蜍,兔子搗藥的影象,表現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嫦娥偷吃不死藥飛昇上月宮成為仙子的故事。這種類似的表現飛昇成仙的故事在漢代的卜千秋墓中也有體現,墓室內滿繪壁畫,有方相士、墓主人、日月、神獸、龍虎等形象表現墓主人死後被引導飛天,成為不死之身。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神話題材畫像石

佛教思想在漢代才開始傳入,因此反映到墓葬中的也較晚。漢代常見的佛教題材主要是西域特點的仙人形象,身騎白象,有的還出現有背光等典型的佛教特色。

西漢時期有關佛教題材的畫像石題材較少,多數是本土起源的歷史傳說

,後來被佛教吸納到本教的傳說故事中去,因此本文在這裡主要討論這些本土起源的神話傳說。

畫像石中的歷史題材

畫像石中反映的歷史故事大多數都是周代或者更早的堯舜禹等賢君忠臣、文武大臣等的傳說故事,有的還見於傳世的歷史文獻記載中。常見的有

二桃殺三士、晏子見齊景公、聶政自屠、完璧歸趙

等歷史故事。

二桃殺三士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的真實故事,當時齊國的三位大將田開疆、古治子、公孫接戰功卓著,居功自傲,晏子為齊國上大夫,為避免三位大將以後仗著功勞為禍齊國,建議齊王除掉他們。於是以兩個桃子來離間三人,最後兵不血刃解決了三人。秦漢時期人們尊崇晏子尊君愛國,獻計除患,因此在在漢代畫像石上屢見其蹤影,有時畫面中僅以簡單的兩個桃子和三人表現,有時僅有晏子和齊景公的形象。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二桃殺三士

聶政自屠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歷史故事,主人公聶政因為報恩刺殺俠累和事成之後未避免牽連家人而“

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

”的故事作為忠義孝悌的代表,被儒家大為推崇。漢代畫像石上常以聶政和多人死戰以及聶政自殺的場景來表現這一歷史故事。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聶政自屠

畫像石中的神話題材

漢代畫像石中的神話故事有的和歷史故事連線起來,有的則是典型的神話傳說故事。

常見的神話題材主要有西王母、牛郎織女、四神、伏羲女媧、祥禽瑞獸等,反映了漢代人豐富的思想信仰和藝術加工水平

西王母是漢代社會中最為常見的形象,一般認為是漢代最為尊崇的女性神靈,主管仙界。西王母的形象,最早認為是“

豹尾虎齒而擅嘯,披髮戴勝

”,是一位半人半獸的神。到了東周時期西王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位女性神,周穆王還專門奔赴西方崑崙山會見西王母。而到了漢代,西王母更是被作為了一位掌管不死藥的女神,還常常夜晚降臨天子居所,為帝王賜藥。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西王母

漢代畫像磚中的西王母形象已經不是最早的半人半獸的神,已經成為了一位身著冠袍,手持羽節的女性形象

。傳說中她掌管仙界大小事務,還有不死之藥,嫦娥就是因為吃了她的藥才得以飛天,牛郎織女也因為她的阻撓只能一年一度相會。漢代人崇尚西王母甚深,不僅或者的時候相望前往西王母掌管的仙山求仙問道,死後在墓葬中廣泛刻畫西王母和仙界題材,希望能夠成功進入神仙世界。

畫像石中的其他題材

漢代尤為尊崇孔子,在畫像石中常見孔子聖蹟。

著名的有孔子見老子、孔子講學、孔子游歷等場景

。這些關於孔子的題材有的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有的則是將孔子及儒家弟子神化了,作為仙界的神仙出現,如顏回、子由等著名儒家弟子等。漢代官方重視儒學,不僅在都城開設太學、將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樹立在太學門前,更是吸納了一批儒家學者做官。漢代人將孔子作為畫像石題材,很可能就是反映當時渴望學而仕的社會思想。

漢代畫像石中同樣有很多反映漢代真實社會生活的場景,

比如墓主人車騎出行、樂舞百戲、宴飲庖廚、農場莊園、射獵遊行、拜謁等題材

。有的畫像石上繪出現墓主人形象的剪影,有的則是反映的當時平常漢代人的生產生活,深刻體現了事死如生的觀念。

漢代畫像石中還常見各種星象和祥瑞影象。星象圖常常是反映天界,有的還用來表示方向。

常見的是多個圓球之間以曲折的線段連線,有的中間穿插著各種祥瑞圖案

,比如龍、虎、朱雀和玄武等,結合不同的星宿用來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甚至在有的畫像石墓中還出現了將牛郎織女圖和星象圖相互結合,用來表現傳說中的銀河和天界的場景。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牛郎織女題材

漢代畫像石還廣泛用於各種墓上建築中,如墓地祠堂、墓闕等建築上往往鑲嵌有多塊畫像石

。內容和墓葬中的畫像石題材相差不大,但多數開始帶有墨書榜題,常常以幾個字簡單介紹畫像石的內容或者關鍵人物。有的畫像石因為儲存較好,流傳到後世還有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在畫像石上書寫字。

漢代畫像石墓與漢代畫像石的繪畫題材與內容

武梁祠畫像石

結語

漢代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是反映漢代社會和喪葬制度的重要歷史資料。

漢代畫像石作為重要的喪葬藝術資料為後世繪畫藝術的創造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代畫像石中的許多藝術形象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認同,並且在前代的基礎上創造出許多豐滿的人物形象。

漢代的西王母形象是漢代神話類題材中最重要的藝術形象,作為漢代人信仰的“

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

”的女神,西王母必定在漢代成為社會上的廣泛信仰。漢代人不僅將她和仙界聯絡在一起,和儒家聖人聯絡在一起,還專門製造了東王公的形象與西王母相對,成為分別掌管東西方的男女神。漢代人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建立了他們的死後世界,在墓葬中獎他們生前信仰的神仙世界延續到了畫像石等喪葬用品上。

參考文獻

戴勝 《禮記·中庸》

班固 《漢書·武帝紀贊》

佚名 《戰國策》

佚名 《山海經》

劉安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