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藥企張恆春欲赴港上市,轉型大健康瞄準文創

在生物醫藥企業紛紛赴港上市的背景下,一些老字號藥企也坐不住了。

5月1日,張恆春藥業董事長王偉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證實,公司目前正在準備赴港上市事宜。“現在準備的差不多了,馬上要進入審計階段”。

據稱,如果一切順利,張恆春藥業的上市事宜或將在今年底實現。

1

籌備整體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張恆春始創於清朝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曾與“同仁堂”、“胡慶餘堂”、“葉開泰”齊名。因草根出身,其自謙為“半塊招牌”,

“國藥三塊半招牌”

由此得名。1991年,張恆春被國內貿易部評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2000年,其改製為蕪湖張恆春藥業有限公司。

張恆春藥業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擁有丸劑(濃縮丸、水蜜丸、水丸、糊丸)、片劑、硬膠囊劑、顆粒劑、糖漿劑、露劑、合劑等7種劑型(含中藥前處理、提取)63個品種及其生產線。

此外,張恆春藥業旗下還有蕪湖張恆春醫藥有限公司、蕪湖張恆春連鎖大藥房有限公司、蕪湖恆春艾姆生草本產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蕪湖張恆春參茸飲片有限公司、蕪湖張恆春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蕪湖張恆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等。

王偉傑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公司此次赴港是將整體業務進行上市。

對於為何要選擇在港交所上市,王偉傑表示,一方面,港股市場市場同國際更為接近,對於企業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另一方面,企業一般從籌備到決定上市大約需要三年半到四年的時間。如果確定在境內上市,排隊還需要足夠的時間。“等不起,所以就決定在境外上市。發展壯大後,再在境內上市也不困難。”王偉傑直言。

王偉傑還透露,公司旗下一些零售連鎖門店馬上要升級改造。“我們現在資源有限、財力有限,做不了那麼多,只能一步一步來,爭取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把我們現有的連鎖零售店全部改造完畢。今年年底(要)上市,上市以後肯定資源就增多了。”

據稱,張恆春藥業欲在未來2-3年內於全國開設300家張恆春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北京(也會)有佈局,現在已經看好了一個門店,那將會是我們進軍首都的第一站。”王偉傑說。

王偉傑告訴記者,張恆春藥業目前也在洽談一些併購重組,涉及產品和市場網路資源的整合,公司成功上市後,獲得的融資也將用於這一部分。

2

瞄準文創領域

和很多老字號一樣,張恆春藥業目前也面臨品牌知名度亟待提振的問題。

“這樣一家歷史悠久的百年藥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強的產品研發製造技術,但同樣,與其他中華老字號一樣,也面臨著企業宣傳力度不夠、公眾知曉度不高、社會認同度低等問題,這阻礙著中華老字號的影響力(提升)。”日前,張恆春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王忱玉公開表示。

在此背景下,除了籌備登陸資本市場外,這家老字號藥業正意欲轉型,方向即是打造文創產品。

張恆春藥業方面表示,其首款文創產品近日即將推出,按照計劃,相應的產品將透過網際網路新媒體營銷等手段進行推廣。後續,張恆春藥業還將佈局食品、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目前立項與正在研發的產品有20個,將陸續面世。其稱,這些產品的定位,團隊參考了日本各類大健康與文創產品。

王忱玉認為,明確中華老字號品牌定位,打造全新IP,把握消費者新舊交替的節奏,從而開闢新品類,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是百年藥企進行產業升級的方向。而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則要從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文創類產品開啟缺口。

王忱玉援引統計資料指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可以創造220億美元產值,並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更快,如美國為14%,英國為12%,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文創產業形成了特色,併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未來我們一邊做文創,一邊做大健康產品,有食品、藥妝等,將一系列的衣食住行融合進去,爭取文創產品今年底完成5000萬元銷售收入。”王偉傑表示。

在王偉傑看來,

老字號的價值在於“老”,出路在於“新”

。其推出文創產品的背後是企業向大健康領域轉型升級的一步。他認為,中醫藥在延年益壽、養生保健方面與西醫相比優勢明顯,大健康產業巨大的市場中,中醫藥可挖潛的方向眾多。

“張恆春做大健康是轉型升級,不是轉行,我這個人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加法就是我的本行是藥,要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這方面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也不可以改變。同時,我們可以繼續(發展)大健康,這符合轉型升級的原則。”王偉傑表示。

王偉傑在5月1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其信奉集中原則,張恆春藥業會持續聚焦主業。

“我這輩子不會脫離製藥健康領域。”王偉傑最後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