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類老字號的產品和服務無法跟上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所致。在資訊時代,光靠過去金字招牌的名氣,確實無法籠絡更多的消費者。

例如食品餐飲這一類老字號,如果不注重產品創新,很可能是它失去市場的原因。

老字號對自己的手藝有一種迷之自信,總是會強調自己是如何遵循古法,如何講究傳統,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點,中國人的飲食需求在過去三十年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老字號的做法,迎合的還是三十年前的消費習慣。比如廣東地區一半肥肉一半奶粉混合製成、高熱量的雞仔餅,以及鄭州某家老店很甜、同時鹼味很重的紅豆粥,這要是放在30年前,肯定被吹爆了,但放在今天,基本上也只能是懷舊了。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但仍然有一些老字號品牌能夠在如今的商業社會里,重新找到了新的消費人群。而它們的共同之處,一定是在產品和品牌上積極創新,能夠緊跟新一代消費者需求的。

還是以食品餐飲來說,儘管消費者們選擇太多導致品牌忠誠度不一定高,但想要“種草”卻相對容易——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網路氾濫的年代,口味不一定是消費者唯一的考量,設計、懷舊感以及新鮮感都有可能是年輕人買單的理由。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比如一些網紅食品,而其中也不乏老字號品牌的創新。

2019年的清明節期間,北京稻香村青團投放量達100萬個以上。而在以往,北方消費者並沒有在清明期間食用青團這一江南地區的時令食品的習俗。青團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社交網路和電商推動下的風潮,以及口味上的創新。

另外沈大成、功德林、杭州知味觀等多家老字號,也藉助幾款具有創新性口味的青團,成為沃爾瑪、永輝、每日優鮮等第三方銷售者採購選擇的物件。

事實上,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於本土文化和審美的重新審視,對於老字號來說是難得的好處。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再比如老字號品牌大白兔,就陸續和快樂檸檬、氣味圖書館、樂町、光明等中外知名品牌展開過多次跨界營銷,推出過大白兔奶茶、香氛、服裝、牛奶等產品或周邊。

上述老字號重回年輕消費者視野的例子,既有政策方面的扶持,也和電商平臺發起的商業活動相關,讓老字號有了更多的品牌曝光和銷售渠道。

然而對於老字號品牌來說,跨界營銷帶來的品牌年輕化、讓年輕人打卡只是第一步。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

“成為網紅”之後如何能將消費者轉化並留住,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產品上持續創新,提升服務,滿足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才是中華老字號們擦亮招牌的關鍵——但“狗不理”那般的倚老賣老很顯然不是。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追究根源到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