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鏟麥茬

文/筆架博士

全文共1838字

鄉土散文:鏟麥茬

火車在山東大地上賓士而過,一片片收割完畢的麥田,不斷地映入眼簾,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鏟麥茬的情景。

鏟麥茬這個活,恐怕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是幹什麼的了。鏟,是動詞,用鏟子剷除。麥茬,是名詞,割完麥子後留下的、有腳脖子那麼高的、貼近地面連著麥根的一截。

麥茬要鏟。麥子收割之前,往往已經種下了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及時地把麥茬鏟去,有利於夏季作物的生長。剷下的麥茬,也是燒鍋的燃料,過去日子窮,柴火毛都是好東西,那些成片的麥茬,自然都會被收集起來,成了做飯燒火的柴火。經歷過災難和苦日子的老人,會把“有吃有穿有燒的”當成一種理想生活。又高又大的柴火垛,也是家境殷實的一個表現。

鏟麥茬需要的工具主要是鏟子、鏟杆和筢子。

鏟子是從集上買回的小鐵鏟,寬約十公分,太寬容易剷傷麥壟裡套種的莊稼苗,也費勁,太窄則不足以將一股麥茬剷掉。

鏟杆是一根長約丈餘、手臂粗細的木杆,以杉木為佳。鏟杆的一頭較細,用來安裝鐵鏟,另一頭較粗,末端裝有一截光滑的橫木,便於抓握和推動。

不記得我是啥時候掌握鏟麥茬這項技巧的,在傢俱體鏟了多少年的麥茬也不清楚了,印象中麥子一進場,爹就給我見縫插針地安排鏟麥茬的活。

鄉土散文:鏟麥茬

鏟麥茬看起來似乎很輕鬆,不彎腰不抬頭,只需站直了身子,推著鏟杆在地裡來回走動,那些麥茬,伴隨著陣陣清脆的斷裂聲,被鏟子齊刷刷剷下來。其實,使用鏟杆很有技巧,首先要根據身高調節鏟杆的角度,角度過大,鏟子不入土,角度過小又容易入土太深。最好的角度是鏟杆末端架到胸前高度的時候,前端的鏟子剛好與地面水平。

使用的時候,左手扶著鏟杆上段,掌控著方向,右手則握住鏟杆末端的橫木,胳膊一曲一張,身子步步前移,推動鏟杆前部的鏟子在麥根處的土壤裡穿行。

鏟麥茬的時候,眼睛要盯住一股麥茬,一直往前鏟,把麥茬連根剷起。從地的一頭,一直鏟到另一頭,再回過頭來鏟另一股。這個過程,需要氣力,需要耐心,更需要毅力。為了更快更省力,我每次都帶著磨刀石。鏟幾個來回,身體有點乏了,就坐在地頭,磨一會鏟子,既休息了身體,又磨鋒利了鏟子,再剷下去的時候,鏟子自如地穿梭在地皮下,你可以哼起來“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壓心底壓心底不能告訴你”,此時,胳膊曲張幅度會不由自主地變大,行走的步伐也顯得輕鬆,一股股的麥茬被齊刷刷剷掉。在強烈的陽光下,麥茬根部殘留的泥土很快被曬乾,用筢子摟在一起,每隔幾米摟成一堆,最後裝到地排車上拉走。

鄉土散文:鏟麥茬

鏟麥茬是個力氣活,幾乎每次都是家裡給我安排的硬性任務,不得不做,就是累了站下來歇一會,也很容易被旁邊的大人說一句,“鏟兩步歇半天,哪裡像個幹活的樣子。”不過,每次鏟完一片麥茬之後,原來被掩沒在乾枯的麥秸裡的綠色秧苗就很精神地顯露出來了,讓人看了心裡會不由自主地高興起來,這也算是鏟麥茬的樂趣吧。

鏟麥茬的時候,還會有別的樂趣,其中最常見的是逮螞蚱。隱藏在麥叢裡的螞蚱,早已吃得膘肥體壯,麥茬一鏟,肥螞蚱們等於被端了巢穴,無處可遁了,很容易就能捕捉到。幹活累了煩了,扔下鏟杆,逮一會螞蚱,抓多了就在地頭上點一把火,把螞蚱烤熟,吹吹灰就吃。原味的烤螞蚱,純天然純綠色,可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