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館| 李俊傑說:做西餐就是要給顧客建立“記憶點”

小酒館| 李俊傑說:做西餐就是要給顧客建立“記憶點”

◎肖爾亞

臺灣美食作家莊祖宜女士提到雲時節,說是一家“天才的”餐廳,對主廚李俊傑也評價極高。我一直很感興趣的是,他在澳洲是怎麼過的,他怎麼成為今天的他?有一次,另一位朋友問起,他簡單地概括為:剛開始在日料店包壽司、做清潔,後來去西餐學校學習,然後開始在米其林餐廳打工。

在澳洲米其林餐廳工作的經歷讓李俊傑明白了“標準”的含義:所有肉都是用尺子比著切,所有蔬菜的大小全部一樣。普通餐廳的後廚可能會寬容新來的人,比如有師傅徒弟的區別,做不來可以慢慢練,而米其林後廚要求團隊出品一致,做不到的人直接淘汰出局。“為什麼米其林餐廳那麼有名?因為整個團隊都在捍衛它的尊嚴,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李俊傑的左手大拇指根至今還有一道明顯的疤痕,那是某次撬生蠔的時候,不小心直接把刀尖插進了自己的手。

2015年回國前,他在澳洲已經生活得非常舒適:他和太太一年收入接近20萬澳幣,有房有車,每年除了公共節假日還有一個月的帶薪假。可是,“那種生活你一眼就望到頭了”。李俊傑決定回國開餐廳。只是,成都缺乏西餐發展的大環境,大部分人都帶著本土的口味來挑剔西餐,對西餐的接受程度遠遠不夠。因此,在成都做西餐,一是面臨經濟壓力,二是不被顧客理解和接受,而李俊傑還是頂著壓力,做這個市場的開拓者。從澳洲回國之前,李俊傑幾乎吃遍了成都市大大小小的西餐廳,“市場調研”給他留下兩個印象:一是成都很多廚師不會做西餐,二是成都人並不知道什麼是“西餐”。他立志把西餐的精髓提煉出來,讓顧客來感受。試了幾次,發現大家並不接受:首先,西餐的許多食材,本地人不吃,比如芝士、奶油和西式香料、調味品;其次,就算能勉強接受,也吃不出好來,因為沒有對比,“比如我給你一種從沒喝過的飲品,哪怕是世界第一的品質,你也喝不懂,甚至會反感,因為沒有飲食記憶、沒有參照系。”李俊傑說,做西餐,就是要給顧客建立“記憶點”,這是需要慢慢來新增的。尤其形式上的東西對團隊要求很高,比如Table Service(餐桌服務),誰去跟顧客講解?怎麼講解?傳達哪些訊息,需要怎樣的專業水平?這些很重要。去年下半年,雲時節置辦了熟成牛肉的櫃子,每桌客人的熟成牛肉上桌前,李俊傑會從熟成櫃裡拿出一塊牛肉,去給客人講解乾式熟成牛肉的做法,增進顧客對食材的瞭解。

在堅持正統西餐烹飪的同時,李俊傑大膽使用更為新鮮、有品質的本土食材,並加以創新。秋冬季的“雲之味”套餐裡,第一道菜“蓉器”擺盤頗有道家八卦的意味,黑色是蘋果泥和板栗泥,添加了竹炭粉掩蓋其氧化變色,白色則是杏仁泥,盤底為熟成過的藏香豬肉和些許板栗碎;第三道菜“土下之物”加了泡白蘿蔔片和炒白蘿蔔丁、藕丁,上菜時灌入香菇湯,整體風味裡蘿蔔香味突出,三文魚反而不是重點了……之後是隨季節變化配菜的“非一般的鴨先生”,烤劍閣土鴨配川味青筍和西洋菜;“吃羊肉的季節”,以發酵檸檬、洋姜、銀魚柳汁、粗糧做配菜的小羊羔肉;“收穫”,酸奶油搭配的紐西蘭草飼肉眼和鹹蛋黃煎西藍花。

在莊祖宜看來,李俊傑“中西貫通,可以跳出框框思考,對食材的屬性和搭配有獨到見解”。即便如此,依然有客人覺得“不好吃”,或者最後連上三道肉菜“越吃越累”。究其原因,在美國學完西餐的美食寫作者Vinie說,西餐不像中餐講究葷素間隔,而是在每道菜裡調整葷素的比例,比如頭幾道以蔬菜為主,後幾道以肉為主。不經常吃西餐的人,不習慣醬汁和黃油,幾道肉菜下來自然就膩了。西餐廚師Bill則認為,這是市場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客人“越吃越累”,說到底還是本土飲食文化的影響,“成都人受快餐類的歪西餐影響太深”,Bill說“或許李俊傑需要更多去照顧本地人的飲食口味、消化能力,但是我還是支援他。”

雲時節2017年開業時的菜品是單點的,主打工作餐、商務餐,比如意麵、沙拉、海鮮飯等等。做了半年,李俊傑覺得這樣沒有競爭力,決定轉型。去年夏天推出了第一款套餐“松茸宴”,然後持續地做了下來。雲時節的前廳主管文傑說,每一次出新選單之前的一個月,李俊傑都處於“瘋瘋癲癲”的狀態,有時一天都不說話,有時又手舞足蹈,因為他可能想到了一個好的創意、一個突破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