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大家都知道變質的食物不能吃,

但你知道食物到什麼程度就不能吃了嗎?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表面發黏的豆腐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變得黏黏的。居家環境裡,有害雜菌多,有些會產生毒素附著在豆腐表面,用熱水沖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豆腐乳的黴菌主要是毛黴,是菌類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菌不同,對人體無害。)

發黴發苦的瓜子、花生等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當發生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表面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黃麴黴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經在其中生長。

“胖聽”“漏聽”的罐頭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當水果罐頭被微生物汙染,失去食用價值時,經常會產生“胖聽”現象,即罐頭的底和蓋的鐵皮中心部分凸起。而密封失靈的“漏聽”罐頭,在運輸過程中空氣會進入,極易酸敗變質。

烤焦的魚、肉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顏色變深、表面發黏、

彈性變差、有異味的肉類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新鮮的肉表面有光澤,顏色均勻;外表微幹或溼潤,切面稍潮溼,用手摸有油質感,但不發黏;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後會立即復原;聞起來只有正常的肉味,無異味;煮熟後肉湯透明,唐表面聚集大量油滴。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說明肉類已經變質。

加熱後出現絮狀物的牛奶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牛奶中出現絮狀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所以,加熱後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腐爛的生薑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腐爛的生薑會產生黃樟素,是一種致癌物質,可誘發肝癌、食道癌。

發芽的土豆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發芽或者表皮顏色變青的土豆中,含有龍葵鹼,食用後對腸胃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痺作用,嚴重的還危及生命。

久泡的木耳

識別變質食物,不吃不吃我不吃

木耳久泡之後,會因為變質產生生物毒質,或滋生細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中毒。其症狀類似於誤食毒蘑菇中毒,常引起急性肝、腎功能衰竭。發泡木耳最好用熱開水,熱水會縮短髮泡時間,減少木耳被細菌汙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