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去 打年貨!記者帶您領略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

下鄉去 打年貨!記者帶您領略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

“幹蔥老薑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這一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長豐下塘燒餅獨具的特色。今天,“家鄉美”欄目和“玩轉合肥”融媒體工作室的記者和主播,帶您來到長豐下塘,一起去感受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的味道。

點餅成金,“打”好傳幫帶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幾千年的“食文化”,形形色色的菜品記錄著不僅僅是過去的口味與風貌,還記錄著流傳千古的軼聞趣事。

時間追溯到三國鼎立之時,曹軍伐吳,在合肥逍遙津被吳軍打得大敗。傳說曹吳兩軍大戰,吳軍追擊曹軍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間曹軍又餓又累,但恐被吳軍發覺,不敢明火做飯。這時,一位軍師想出辦法,將行軍鍋倒扣,再找一些樹根點著,烤出了又香又甜的燒餅。又餓又累的曹軍吃了這種做法獨特的燒餅取得了大勝,從此下塘燒餅的工藝便流傳了下來。

下鄉去 打年貨!記者帶您領略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

做好的燒餅圓子放在冰箱儲存

在長豐縣下塘燒餅技術培訓中心,葛德貴將手中的麵糰發好後,開始教學員貼餅。而他口中的上手活就是和麵、發麵,下手活是貼面制餅。80度的沸水分多次加入麵粉中,反覆揉捏。將麵糰放在棉被裡,蓋上“睡個半個小時”再出來,加入鹼粉讓味蕾更上一層樓。發好的麵糰包裹住肉餡,再擀成比巴掌略大的圓形,誰能拒絕一個撒滿芝麻的下塘燒餅呢?

下塘燒餅的獨特做法是“天鍋地灶”,也就是鐵鍋反扣在灶架上,下面生炭火。這樣,弧形的鐵鍋面就能均勻受熱,烤出的燒餅焦香酥脆,這種天圓地方的吊爐給足了燒餅安全感。“天鍋地灶”的做法,餡料的講究,麵糰的筋道,使得下塘燒餅有一種“香脆酥軟、鮮美肥嫩”的口感。

好炭才有好爐溫,烤制燒餅使用的燃料十分講究。“這是板栗炭”,葛德貴指著鍋內告訴記者,這種木炭黝黑而且透露著熒光,燃燒起來火苗均勻,焚燒徹底,不產生煙塵。烤制前的爐溫需要穩定20分鐘以上,等到煙塵冒盡,木炭燒得發白才可貼餅。火候最難掌控,好燒餅全憑一堆好火,“220℃是最佳溫度。高溫包裹住燒餅,使之受熱,膨脹、起酥。”說著,他手中剛貼好的燒餅已變為金黃色,表面形似蟹殼,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下鄉去 打年貨!記者帶您領略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

剛出爐的下塘燒餅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作為下塘燒餅非遺文化傳承人,葛德貴對下塘燒餅的故事一直牢記在心,自十幾歲便開始學做燒餅,起初他自稱自己做的燒餅不好看又不好吃,無奈之下,葛德貴就四處拜師學藝、博採眾家之長,在隨後的兩年學徒光景中,他勤奮學習,努力揣摩燒餅製作之術,並且手藝也越來越精,很好地傳承了燒餅文化。

在與記者交談期間,他談及自己是在2016年11月回下塘張羅起培訓中心,免費教授下塘燒餅製作,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沒想到的是,第一期培訓就呼啦啦來了50多名學員。隨後的一兩年裡,這個培訓中心培訓了3000多名來自各地的學員。“每個徒弟出師後,我不管多遠都要親自陪同選好地點,確保有生意。燒餅攤投資僅需幾千元,適合夫妻幹,只要掌握技術不怕吃苦,都能賺到錢。”話說著,手裡也不忘翻看徒弟們攤點前顧客排長隊的照片,臉上顯出興奮的笑容,打好燒餅的傳幫帶顯然成了他無悔的事業。

下鄉去 打年貨!記者帶您領略下塘燒餅和燒餅圓子

葛德貴在烤制燒餅

食物轉化的靈感 下塘燒餅圓子

在吃的法則裡,風味重於一切。下塘燒餅裡的“鄉味”是沉澱在麵粉、芝麻、灶爐煙火裡的,平淡卻有記憶可尋。那樸素的味道或許像是歲月的過水無痕,即便當下沒有波紋但卻讓人一生回味。人們懷著對食物不同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

千百年來,下塘人民以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依託,不斷地推陳出新,使燒餅蘊含的文化價值盡數顯現,形成了傳承不息的藝術生命。燒餅文化是人的文化,更是歷代下塘人悽風苦雨所創立的文化。

除了燒餅。每當逢年過節,下塘人民一定會為燒餅圓子留出位置。而燒餅圓子的前生就是下塘燒餅。“把下塘燒餅在涼水中泡上兩個小時後取出,按照最佳的五花肉餡比例搭配加之進行攪拌”,葛德貴邊拌餡邊說著,要想拌好的餡料軟糯,必須將餡料醒發十分鐘左右。而在搓成圓子前,加入美味的雞湯也是提鮮的關鍵。將拌好的餡料搓成一樣大小的形狀後,裹上一層生粉使燒餅圓子吃起來口感更脆。“7成熟的油溫剛剛好。太高的油溫容易糊,而過低的油溫也會導致圓子不成型,很容易散。”一遇熱油,燒餅圓子的香味則被完整保留。這樣又大又圓的燒餅圓子,更是被勤勞的當地人民賦予了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年關將至,何不吃上一塊燒餅,吃下一口圓子,迎來一份團圓……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沈運/文 高博/攝

【來源:合肥報業全媒體】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