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嫁個女兒幾乎“傾家蕩產”,怪不得剩女那麼多

所謂“成家立業”,婚姻自古至今都是父母輩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一到適婚年齡,家長們就開啟了“催婚”模式。即便如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現代的年輕人可能是追求自由的生活自願晚婚,但是在宋代,竟有些女子被迫成“剩女”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個時代嫁個女兒幾乎“傾家蕩產”,怪不得剩女那麼多

原來在宋代初期,嫁女需要為女兒準備嫁妝,並且隨著攀比之風鼓動,金額越來越大,到最後竟有很多女子家因出不起嫁妝,最後嫁不出去的情況。關於古代女子的嫁妝,我們有聽說過“十里紅妝”,意思是抬嫁妝的隊伍有十里地那麼長,但是一般這種豪華的嫁妝,都是屬於古代王公貴族之女,普通人家的父母會根據自身家庭情況,適當給女兒一些嫁妝,以期盼女兒在夫家能夠不受欺負,過得幸福,並且一般情況下都是彩禮會高於嫁妝,這對於女子家庭壓力並不大。

那個時代嫁個女兒幾乎“傾家蕩產”,怪不得剩女那麼多

但是宋朝不同,關於當時嫁女的壓力,很多人都有著深刻的感受。“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為嫁女特地賣了一塊河南的地,換了9400貫,當時的一貫等於現代300元,那9400貫就相當於現代的282萬元!怪不得蘇轍在他的日記中寫自己乃是“破家嫁女”。能夠聞名天下,位列“唐宋八大家”,說明蘇轍的家境還是不錯的,尚且幾乎傾家蕩產才嫁了女兒,可見對於一般人家來說,嫁女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做過宰相的范仲淹,家境殷實,他對於家族嫁娶做了個規定:凡是男子娶親,彩禮都是按照20貫的標準去準備;凡是女子出嫁,那嫁妝都要按30貫的標準去置辦。可見當時嫁個女兒要比娶個媳婦還要貴很多呢。

那個時代嫁個女兒幾乎“傾家蕩產”,怪不得剩女那麼多

時任四川華成縣令的侯可發現,自己管轄境內竟然有很多過了年齡尚未婚配的姑娘,就是因為出不起這個“天價”彩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的辦法是“限價”。侯可按照家庭財產設計一個適當的嫁資指標,並規定,超過指定數量的將受到懲罰。

在福州為官的孫覺發現了同樣的問題,他的辦法是直接釋出一個公告,規定嫁妝不得超過100貫。經過這些規定的實施,當地“剩女”的情況開始減少。

那個時代嫁個女兒幾乎“傾家蕩產”,怪不得剩女那麼多

關於嫁妝和彩禮的金額,小編認為這些都是雙方父母對於新人的祝福,也是為了支援新生活的開始,若因為攀比和貪婪導致家庭壓力過大甚至出現矛盾,那便得不償失了!各位看官對此有啥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