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引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清明節,對於孩童來說,這一天意味著放假,是值得高興的日子;然對於成年人,這是個令人傷心魂斷的日子。他們千里迢迢,匆匆忙忙回到家中,只為了去祭奠那已經逝去的親人們。清明節的來源以及清明節本身的性質來看,它是一個近乎於陰性的節日。但是就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古代的女子們卻在這個日子選擇出門踏青,遊玩等等。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女子踏青

對於鬼神之說一直無比忌諱無比敬畏的古人,為何會出現這種近乎於矛盾的行為舉止呢?接下來就來為大家簡單說明一下。

清明在唐代才成為正式節日

雖然在唐代以前,也有很多地方在清明時期上墳祭祖,但是隻是地方獨有的習俗,並沒有發展到全民的規模。它真正成為一個正統的節日是在唐朝時期,與上巳節、寒食節合併為一個節日也是在唐朝時期,儘管清明作為一個節氣詞早在漢朝就出現,但是成為節日卻是比較近一些的朝代。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女子踏青、遊春

唐朝關於清明節的詩有很多,透過這些詩我們可以發現,在唐朝清明節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意義,並且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合併是國家下令的。

在這個節日休假也是自古就有的,《唐會要》中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赦:‘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又‘’至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赦:‘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赦:‘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女子蹴鞠

女子們對清明’‘情有獨鍾’‘的原因

古代的女子就如同現代的孩童一樣,在清明節興奮無比。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她們才可以明正大的出門遊玩而不必被人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她們不僅可以出門踏青,賞花賞景;還可以進行一些她們喜歡的活動,比如放風箏、盪鞦韆、蹴鞠、鬥百草、拔河等等。為何會對這個日子如此偏愛呢?

說起古代女性,你會想到什麼?大家閨秀?小家碧玉?足不出戶?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但無論如何,自從進入父系社會開始,中國的女性就一直處於一個機極其低的地位。這種低,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女子踏青、盪鞦韆

家庭地位。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也就是說,在封建社會無論是美好的單身時期,亦或者嫁為他人妻,等待和依附於男人是她們永恆的宿命。未出嫁時,她們的命運掌控在父親的手裡;出嫁之後,她們的命運掌控在夫君的手裡;若夫君身死,她們的命運則被自己的兒子所掌控。儘管是母親,儘管是以孝治天下,可身為女子,只能嘆一聲無可奈何。

並且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高低之分,而這高低則取決於她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倘若是兒子,便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地位;倘若是女兒,則會成為這個家族的罪人,不僅無法取得丈夫的歡心,還要承受來自公婆的側目。每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出嫁之前,對婚姻的美好幻想;對愛情的憧憬和期待,便在這樣的日復一日中被消磨殆盡,最終只剩下麻木和冷漠。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踏青

反觀現代女子,即便不成家也不會無家可歸。她們可以擁有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她們可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可以在自己工作的城市租一間或者是買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房子。可是古代的女子們卻不行,比如李清照,晚年時期的她失去了丈夫,也沒有後代,竟然除了對過去的回憶以外一無所有。在沒有男子依附的情況下,竟然會遭遇生存危機。

2。社會地位。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對古代女性社會地位的精準形容。就因為這一句話,女子便不能如同男子一般去學堂接受教育,即便是大戶人家的女子所接受的也是佔據主導權的男性們為她們專門制定的一套教育模式。以所謂’‘婦道’‘來為只些女性們進行洗腦,從出生至死亡。這漫長的幾十年光陰裡,這套教育模式都在教導和培養她們服從男性、為男性犧牲和奉獻一切。與外界隔絕,則可以淡化她們的自主意識和思考能力,從而更好地洗腦。於是女性們就被長期封閉在屋內,很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踏青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自小被養在深閨之中,鮮少與外界接觸。她們對外面的美好世界不渴望嗎?是渴望的,可是她們無法反抗。對外界的渴望,所遭受的心靈和身體上的禁錮,使得她們對外面的世界無比渴望。而清明節正好給了她們這樣一個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這個時候,她們能夠出門呼吸到圍牆之外的自由空氣;她們可以細心裝扮,向異性展現自己姣好的面容和美妙的身段。在此時,她們可以與平時從未接觸過的異性光明正大地接觸,她們多年的、漫長的壓抑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和排解。清明,成為了她們放鬆的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唯一的機會。

從古代女子的地位分析,看她們偏愛清明節的原因

祭祖

小結

因此,歸根到底,古代女性對清明節如此偏愛,主要是因為幾千年以來無論是任何朝代,哪怕是社會風氣極為開放的唐朝,女性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低下的。她們長年累月的經受著壓迫,和不公平對待,卻無法反抗。並非不想反抗,而是實在無力反抗。在生產力及其落後的古代,人們主要是以農耕為主,這就意味著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勞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女性的先天條件註定了她們是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的,於是便給了男性們順理成章將她們變為附屬品的理由。無法與外界交流,沒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長達一生的壓迫,當有一個釋放的機會,怎麼能不牢牢抓住呢?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踏青詩心態初探》;《古典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淺析》;《清明節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