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四川串串:牛華麻辣燙歷史超百年

2月20日,在“舌尖3”第二集《香》的篇章中,麻辣燙作為川菜的代表有長達數分鐘的亮相,導演組重點講述了媲美火鍋的麻辣燙,那一根根竹籤籤裡串起的麻辣生鮮如何“從樂山走向世界”。這也是麻辣燙/串串香首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國》舞臺。

麻辣燙是起源於樂山岷江河畔牛華鎮的一道民間美食。根據蜀國《華陽志》記載,牛華鎮歷史上以井鹽開採生產聞名遐邇,牛華古鎮的鹽業歷史地位,以及與鹽業相關的鹽業文化、碼頭文化,影響了整個川西南地區。

在“舌尖3”裡亮相的這家麻辣燙,也是當地的“老資格”。張永貴,在家排行老八,因當時生活艱苦,父母為能順利帶大子女,故叫他“八婆”。張永貴是牛華麻辣燙最早的開創者之一,從最早的“八十年代街邊站,電杆腳下燙串串。一口砂鍋幾樣菜,一盤幹碟大家蘸”,給下力工人吃的食物,演變到如今貧富皆愛、老少咸宜。

據說,早期,總店只有3桌,而如今,週末時最高紀錄翻檯八次,一個月要用掉50萬根串串。導演黃鶴給予串串的點評是,“食物上的演進,有四川人的用心。小小的竹籤,把每一天都有滋有味地穿在一起,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麻辣燙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是街邊最常見的小吃之一,無論冬夏都很受人們很喜歡。相信很多人都發現,麻辣燙和關東煮、冒菜以及火鍋、海底撈都很像。在片中也介紹到,麻辣燙起源於樂山的串串,而夾絲豆腐是最早的串串。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做法也很簡單: 在酥脆的豆腐乾中夾入脆爽的蘿蔔絲,花生粉與黃豆粉的濃香配上四川特有的麻辣味道,再蘸上甜酸味的汁水。麻辣燙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就不多介紹了。不過,我還是願意叫它“串串”,在我的印象裡那種單人吃的,不帶竹籤的才是麻辣燙。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草藥燉鴨

在浙江平陽和蒼南,人們習慣去採十樣白等等草藥做草藥燉鴨。

功效:消除暑熱、溼氣、滋潤秋燥。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為家鄉“帶鹽”樂山美食打動舌尖3導演組

一週之後,在成都的一個茶室裡,我和導演黃鶴、攝像劉子楠見了面,我紮紮實實為家鄉樂山“帶了一次鹽”。從“食在四川,味在嘉州”的典故說起,我認認真真地給兩位“大神”做起了嚮導,麻辣燙簡單,“要拍麻辣燙就去牛華鎮上的八婆,那是當地最大的一家。”缽缽雞複雜一些,“樂山犍為、五通橋,眉山丹稜、洪雅四個地方的缽缽雞分屬兩個不同的流派。”甚至連犍為縣核桃樹下的夾絲豆腐乾、“蹺腳牛肉”發源地蘇稽鎮上的徐涼糕這樣的“隱藏選單”我都一一推薦。

之後,黃導帶領團隊先後數次到樂山各地實地考察,光是缽缽雞一個品類就去了洪雅縣的“么麻子”、五通橋區的“黃雞肉”、樂山市中區的“葉婆婆”、犍為縣的“薄餅一條街”探訪,雖然最後在正片中沒有關於缽缽雞的鏡頭,但正是因為這份認真,最終呈現給廣大觀眾8分鐘樂山美食,可以稱得上“精華中的精華”。

愛吃皮凍,可是熬幾個小時太煩了,還要看著,正好看到有朋友拿豆漿機來熬的,我也試了一下,真是不錯呢,簡單又快捷,而且不用看著,隨吃隨做,棒棒噠!豆漿機來做的,又簡單又方便,而且味道不錯哦,很Q彈,很有韌勁兒!喜歡的朋友可以試試看看!肉皮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能使細胞變得豐滿、有彈性,是極好的美容佳品!經常食用,對面板好哦!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QQ彈彈的,太美味了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好吃的停不下來哦!外面賣的千萬不要買了,都是新增劑!自己動手吧,方便快捷

準備好豬皮!我這裡是600克,用水煮一下!我煮的比較爛,原因後面說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煮好以後,去掉多餘的肥肉,還要去掉毛毛!我拔了半天、不要買那種漂洗的豬皮!不太好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切絲取100克放入豆漿機!剩餘的可以冷凍起來想吃的時候就拿出來做,簡單方便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加入水!最低水位線!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米糊鍵,然後就不用管了,等待出鍋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之前說煮的爛糊的原因在這裡,切碎一些備用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熟了以後倒入一個磨具!我用的是不粘的,裡面不用墊東西了!然後把之前的碎豬皮撒在裡面,均勻撒哦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放在冰箱冷藏!凝固就可以了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好以後拿出來切塊,之前的碎豬皮在底層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弄點喜歡的醬汁,開始享用吧!超營養哦!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美食是離不開美器的,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舌尖’走過了三季,需要提升和改變,所以選擇了和以往不同的角度,不單單去講述美食,也去講一些傳統。”2月19日晚8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在CCTV亮相。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舌尖3”分集導演黃鶴,此刻的他還在機房裡忙碌。

一別三年的美食紀錄片牽動了大量“舌尖”鐵粉的心,而電視機前守候的他們也沒有失望。美食配美器,講述了美食的前世今生,出鏡的四川元素包括綿陽大廚蘭明路和泡菜,“舌尖3”一播出就上了熱搜。

古老美器:中國飲食文化重要部分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美器美食相得益彰。

大家好,又跟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家常菜當中最最最平常的——西紅柿炒蛋!說起西紅柿炒蛋,大家可能會有這麼幾個疑問。第一、為什麼切西紅柿的時候會流很多湯汁?第二、炒出來的雞蛋為什麼會扁扁的?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怎麼做西紅柿炒蛋才是做營養的?今天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據營養學家研究測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鮮番茄,即可滿足人體對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又有多種功用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

準備工作:西紅柿三個、雞蛋三個、蔥一段。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第一、將所有的食材加工好,蔥切碎末、雞蛋打散、西紅柿切開。

切西紅柿技巧:每個西紅柿都有一個類似花瓣的凹痕,用刀沿著凹痕切下去,切到西紅柿的一半,再切另一條凹痕,這樣切出來的西紅柿不會流湯汁。明白了嗎?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第二、開中火,將鍋放在火上先別加油,感覺鍋燒到快冒煙的時候,將油倒進去,所謂的熱鍋涼油。然後將雞蛋但進去,等雞蛋下邊快煎的金黃的時候,再將雞蛋鏟碎,然後翻炒一會出鍋。

炒雞蛋技巧:雞蛋液中加入少許的水,炒出來的雞蛋會有蓬鬆的感覺。加上少許料酒或者是高度白酒,炒出來的雞蛋涼了之後腥味很輕,基本沒有。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第三、鍋中留一點底油,將蔥歲末加進去爆香,最好再加點蒜末就更好了!然後將西紅柿倒進去翻炒,炒西紅柿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直到炒出西紅柿本身的湯汁,像是粘稠了那樣,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西紅柿炒蛋的營養價值。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第四、加入雞蛋,翻炒,讓雞蛋吸收西紅柿的湯汁。

第五、出鍋之前加適量的鹽、雞精和白糖。

小知識:個人覺得西紅柿炒蛋應該放糖,但不是絕對必須放糖,如果你不喜歡甜口,或者對吃糖有禁忌,就不要放。放糖的目的:一是中和西紅柿的酸味,二是放糖後這道菜的口味更加豐滿而濃郁。

青堤菜刀

中國廚師一把刀走江湖,菜品的形態、花雕等精湛的刀工,全靠一把刀。

讓四川吃貨興奮的是,“舌尖3”第一集《器》裡出鏡的菜刀產自四川射洪縣千年古鎮青堤鄉。“一方水土一把刀”,青堤制刀工藝起源於清朝末年發達的鐵貨業,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如今,青堤菜刀廠一直沿用傳統制刀工藝,這裡生產的菜刀,刃口堅韌鋒利,切肉斷筋不留絲,切姜如玉。

這一集中,另一個讓四川吃貨很興奮的點,是川菜大廚蘭明路上鏡。從綿陽走出的大廚蘭明路,師從中國著名烹飪大師史正良,並遊學全國各地,有幸得到中國著名烹飪大師黃振華的嫡傳,後又到北京向中國著名的麵塑藝術家湯金章學習麵塑藝術。

“舌尖3”透過他講述了川菜裡變化多端的一道菜——泡菜。“而真正令他著迷的,是四川隨處可見的泡菜,製作一罈完美的泡菜對於研究川菜調味來說意義非凡。”從選泡菜壇、祭壇神到買菜,這個過程複雜和講究得讓人難以想象,“我選罈子的話,一定選老罈子,老罈子的釉是單面的,利於透氣。”

即便是一直在家掌勺的主婦們也很意外,主廚泡的資格泡菜是要複雜一些。

“燒椒涼粉”“泡椒魚”等一道道酸辣爽口的川菜從蘭明路手裡端出來。“愛,是最好的調料。”這位研究了一輩子川菜調料的大廚的話,不僅說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真諦,也道出了“舌尖3”一整季表達的主題。

揭秘

《香》背後是40個T的拍攝素材

樂山小吃。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夾絲豆腐。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舌尖3”攝製組在樂山蘇稽鎮拍攝涼糕。

騰衝的稀豆粉,汕頭的魚丸,樂山的麻辣燙串串、涼糕,河南的胡辣湯,天津的煎餅果子、石花膏,西安的水盆羊肉……在《舌尖上的中國3》第二集《香》的導演黃鶴看來,這些小吃的背後是鄉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50分鐘的片子,黃鶴和主創團隊花了200多天的時間。他們去了20個城市,接觸了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了120種小吃,最終找到了6個主要人物並完成這一集。“一種方言、一種食物、一個故事”是他創作的主線。

在拍攝中,黃鶴在自己的朋友圈講述了幕後的艱辛,“在舌尖的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天都是14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總是在和光線搶時間。”辛苦的拍攝結束後,等待他們的是北京的機房,沒日沒夜的後期剪輯。

黃鶴的團隊帶回了40T(1T等於1024G)的拍攝素材,在播出前的最後時刻完成了這集片子的後期製作。

從第一季的寥寥鏡頭到第三季前兩集幾乎佔據“半壁江山”,川菜在新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唱起了主角。川菜大師蘭明路的泡菜罈子,散佈於樂山街頭的麻辣燙、缽缽雞、夾絲豆腐、涼糕紛紛透過央視的鏡頭,給全國人民拜了一個晚年。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怡然也因為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攝製組當起了美食嚮導,成為了舌尖3第二集《香》的顧問。且聽陳怡然細細道來——

初識舌尖3 導演問我“麻辣燙和串串香如何區別”

2017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舌尖3”導演黃鶴的電話。因為他知道我是樂山人,從事餐飲相關工作也有七八年了。見面後他問了我兩個問題:麻辣燙和串串香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麻辣燙起源於樂山牛華鎮?

麻辣燙和串串香在類別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麻辣燙的名字更久遠一些。口味上串串香鍋底燥熱重油,麻辣燙鍋底清爽一些;蘸碟方面,串串香以火鍋油碟為主,作用是涮去多餘的紅油和辣味,麻辣燙蘸碟調料豐富,蘸的過程是對串串味道的二次加工。

至於為何麻辣燙起源於樂山,比較深得史學專家認可的是以下這種說法:牛華鎮製鹽史一直要追溯到李冰治水。鑽探開採經營井鹽,需要餵養大量的黃牛來拉天車。病牛及老牛被鹽商老闆宰殺來慰勞鹽工。工人們往往在鹽鍋旁撐起湯鍋熬煮牛肉牛雜。時間一長,為方便食用,有鹽工就用鹽場的竹籤把牛肉、牛雜串起來放到油湯鍋裡燙著吃,此為最早的牛華麻辣燙雛形。這樣的“竹籤籤文化”在樂山極為普及,麻辣燙、缽缽雞、夾絲豆腐、油炸串串、燒烤……樂山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用串串呈現出來。

黃鶴此前也和樂山籍作家龔靜染有過類似的溝通,得到相似的答案後,黃導心裡的拍攝主線也漸漸清晰起來。

烏米飯

《本草新編》記載:南燭葉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

功效: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

烏米飯原為中國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明代烏米飯的做法是先將米蒸熟、曬乾,再浸烏飯樹葉汁,復蒸復曬9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現代江南青精飯是當天做、當天吃,不“九蒸九曝”。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首先,片頭提到的美食是雲南騰衝的稀豆粉。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不同於豆漿、豆花、豆腐腦等,稀豆粉是拿豌豆做的。將浸泡十幾小時的豌豆磨漿,第一次研磨出來的叫頭漿,比較濃稠,沉澱分離兩小時後,再將頭漿分離一半,進行第二次碾磨,第二次磨好的稱為清漿。鍋中倒點油,加入清水和清漿,煮沸後將頭漿最濃稠的部分分多次加入,煮沸。期間不同攪拌防止結塊,待豆粉可以連成線即可。

稀豆粉吃法多樣,既可以加入調料按照自己的喜好調製味道,也可以加入餌塊、油條、餌絲等,就成了最美味的早點。放涼的稀豆粉還可以做成美味的冷盤。冷卻後的稀豆粉,倒在芭蕉杆上,冷卻後剝落曬乾,待水分全部幹了之後可以長久儲存,當地稱為“幹欄片”,用油炸後酥脆爽口,又是一道美味。稀豆粉十分爽口,並有清暑熱的功效。為雲南部分地區特色小吃,例如:昭通、會澤、德宏等。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接下來是汕頭的魚丸。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將那哥魚除去魚刺,用刀把魚肉刮成肉漿,用力拍打,使肉漿富於彈性,用手擠出球狀,即可製成爽脆的魚丸。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除了魚丸,最羨慕的還是汕頭的宵夜,魚飯、滷味、雜鹹,簡直不要太豐盛,真羨慕那些海邊城市。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提到魚丸,讓我想到了麻辣燙和火鍋,說完辣,再說甜,涼糕也是當地很受歡迎的小吃之一,將當季的大米洗淨浸泡六個小時,研磨成米漿,在鍋中煮至微沸,不停攪拌,米香散發,待放涼一夜,加上紅糖,吃起來清涼甘甜,做法簡單,吃著好吃。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接下來的美食喜歡吃的人也不少,因為這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的代表美食,這就是胡辣湯,我也吃過很多次,特別在大學期間,每當天冷了,去吃一碗,身體立刻就暖和了。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胡辣湯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準備的東西可不少,特別是裡面的香料,每家的香料配比都不同,因而每家口味也不同。同時選用全羊骨熬湯,放入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後,放入羊肉、麵筋。待羊肉、麵筋熟後將適量麵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製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胡辣湯麻辣鮮香,營養開胃,適合搭配油條、包子、蔥油餅、鍋盔,千層餅等麵點。可與豆腐腦約1:1混合,稱為“兩摻”,降低了麻辣程度,不僅賣相更好看了,而且也很受歡迎。胡辣湯可能看著不是那麼好看,但絕對是冬天驅寒良品。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胡辣湯是很好的早餐,但是現在生活節奏很快,有時候早上時間很緊,來不及坐下慢慢吃早飯,這時候就需要有做的快,能拿著吃的早點,在眾多的“快餐”中,煎餅餜子是比較常見和受歡迎的。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其中餜篦兒是煎餅餜子的靈魂,講究的是熱、鮮、挺、脆、香,必須是現炸的,而我吃過的煎餅餜子裡面的餜篦兒全是提前一天炸好的,已經涼了。煎餅餜子的做法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有機會一定要去嚐嚐正宗的煎餅餜子。原以為武漢消費水平低,學校外的煎餅餜子什麼都不加還5塊呢,片中只需4。5。據說這集播出後,店主的生意變得非常好。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接下來的這個小吃,我是第一次聽說,但是看起來很好吃,尤其是像我這樣愛吃甜食的,在炎熱的夏天,如果每天都能吃到就好了,這就是泉州石花膏。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石花膏是由石花草做成的,石花草富含藻膠和礦物質,將採集來的石花草洗淨,去除鹽和雜質,曬乾後放到鍋裡文火熬煮,用竹鏟攪拌三個小時,直至石花漿變得濃稠,過濾,經過12小時的冷卻凝固,變得透亮清澈後,用刮刀刮出均勻的細條。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配上紅豆、仙草、芋泥、蜜水,各種水果等,口感潤滑清甜。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除了石花膏,泉州還有土筍凍,海蠣煎以及面線糊。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最後介紹的是西安的水盆羊肉,用的是陝西老五樣:花椒、小香、良姜、八角、桂皮,將浸泡了十幾個小時的羊骨、牛胯骨按照六:四的比例下鍋,去腥漂雜,將包裹好的調料下鍋,改大火煮沸半小時後將羊肉下鍋,煮到高湯開花,放腰板定鍋,像鍋蓋一樣將羊肉完全封入湯中,吸收湯的醇香。先放粉絲,再放羊肉,用滾燙燙一遍,再加入滾湯。

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和總編劇都是陳曉卿,配樂也都是阿鯤,而到了《舌尖上的中國3》,雖然旁白(主演)仍然還是李立宏,但是總導演卻換成了劉鴻彥,作曲配樂也不再是阿鯤了。

果然陳曉卿在2017年從央視離職走了以後,又一個招牌紀錄片被某些人砸了。先不說別的,僅從音樂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3》配樂就比前兩季差很多,明顯不是一個檔次的。

《舌尖上的中國3》背景音樂確實少了點味道,比如從《舌尖上的中國2》的主題曲中我們能聽出播種時的辛勤,豐收時的喜悅,團聚時的溫馨,不光有酸甜苦辣,更有人情冷暖,而且每次聽到高潮時內心還有滿滿的民族自豪感,而《舌尖上的中國3》的配樂感覺太一般了!

看《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時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配樂永遠比菜好吃,聽著聽著就餓了,聽著聽著我居然也能聽哭了。每一首都值得仔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