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從前沂水應該有過很本土的鍋貼攤子,比如說前年在諸葛新民官莊就有人說過,在鐵礦那段沿街樓,就有烙鍋貼的,只不過尋訪到的時候,已經是人去樓空,多少年就不經營了。

諸葛集的煙火市比較大,但白案麵食行裡,只有烙餅的、煎包的、卷串的、炸油條的,獨沒有鍋貼。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鍋貼似乎是從外地傳進來之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後來人記不起流變的過程,吃的人也不去深究這到底是何方的吃物,因此就想當然的認為鍋貼是本土的物產了。

許家湖一輪胎廠附近路段,有一份從青島朋友那裡學來的鍋貼手藝。倒也沒見成品的皮子成橢圓形,但經過攤主手的撮弄,竟然就是長條的形狀,好比月米豆被沿長軸線從中分成了涼拌後的樣子。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鍋貼餡子有葷有素,宜葷宜素。

什麼時令的倭瓜、西葫蘆、韭菜等菜蔬都可入饌;

牛羊豬的三牲肉估計也不賴。

鍋貼包好入加了油的平底爐鍋先煎。

等底發黃時再澆入和好的澱粉水,再蓋鍋蓋燜,蒸去水分後防止黏鍋鏟起來再煎,十分鐘就熟,皮薄餡鮮,餎餷焦黃吃起來一邊柔韌一面酥脆是其特點。

那些用冰箱冷藏的餡料、批發的工廠化皮子,只能是徒有其表,為了對付一口吃的急就篇。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隨未曾孤陋寡聞,但的確沒親眼所見過所謂的煎餃,或者是見過乃至吃過,都因為其泯然眾人矣,和鍋貼、煎包相混淆,而不能辨其雄雌。

煎餃和鍋貼一樣,都是死麵皮的,也是相當修長的模樣,只不過煎餃是合口的,而鍋貼是在兩個尖端上都開個小口,並沒有完全捏合。

這是資深的一位女吃貨得出的知識,如果能“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話,那也算是在此仲伯之間吃得不甚糊塗了。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煎包是發麵的,只不過比蒸包小些而已。

煎包有油煎水煎兩種。

其實在諸葛集一位幹了幾十年煎包攤子的老哥那裡,這兩種手段也是“傻傻分不清”的感覺了,如果勉為其難非要分出個丫杈來,那麼武斷地說油煎包用旺油、而水煎包雖然離不開開煎前在鍋裡淋一勺子油,但也就是防止起黏鍋,最終催熟包子的,還是恰到時機的那半舀子涼水激進去,蓋蓋猛火連煎帶蒸而熟的。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食在沂水:鍋貼、煎餃與煎包

當然從前這半舀子水裡都兌上些麵糊,到後來人的口味變了,做買賣的也懶了,水就只是清水罷了,要想吃將包子黏連成排成串的糊餎餷,已經是念想而不易得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