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關於貴陽美食,有一件事困惑了我很久。

這個困惑從我看《風味原產地·貴陽》就開始了,原本正看著腸旺面流口水,緊接著短短几秒的畫面引起了飽妹的注意:

湖南面?這不是在講貴陽的面嗎?哪來的湖南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隨後又去看了別人去貴陽旅行的攻略,發現貴陽必吃食物里居然也有湖南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而它的味道也是一個謎,看起來清湯寡水不咋好吃的樣子,有的遊客說一般,但也有本地老饕隔三岔五哪怕排隊也要去吃一次。

所以,貴陽的湖南面,到底怎麼回事?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帶著那麼一絲的好奇,我打開了某app,定位到長沙搜“湖南面”,

發現居然一個相關詞條都沒有。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而當我把定位換到貴陽之後,

居然有850個結果!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由於差距過於懸殊,以至於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檢索的方式不對,於是我親自跑去問了我的湖南朋友,沒想到他結結實實地回了我一句:

“沒聽過”。

我不死心地問了句:湖南不吃麵嗎?

他說,也不是不吃,但通常就是什麼澆頭的粉吃膩了,偶爾把粉換成面來吃的程度,

米粉才是弗蘭人心目中的No.1。

湖南網友們的反應也都差不多,確實是在湖南沒有聽過也沒有吃過這種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甚至還有人專門去湖南找正宗的湖南面吃,把當地人和食客都整得一臉懵圈: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總得來說,在湖南人的認知裡並沒有湖南面這個東西,湖南人對湖南面的態度,用一句晉江文學來說就是

“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四分漫不經心。”

有那麼些個好奇,也有那麼些個鄙夷,畢竟你起這個名對於嗦粉大省來說怎麼都像是在碰瓷。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那麼問題來了,

湖南面到底長啥樣呢?跟湖南又有啥關聯呢?

首先是外表,我們平時看到的湖南米粉長這樣: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圖蟲創意

然而湖南面長這樣: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如果肉眼看不出太大區別,具體味道上的差異可以看飽妹做的這兩張圖: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關係啊!

所以說,一碗湖南沒有的面,為啥要叫湖南面呢?

有人說,湖南面跟重慶雞公煲一樣,是因為發明人的名字叫趙/錢/孫/李/周湖南,所以做的面就叫湖南面。

嗯……道理我都懂,說出來我也信,但自己名字取的都是別人家地名是不是有點巧?況且這種理由豈不是說了也跟沒說一樣?

(超小聲)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還有人說,其實湖南面原本叫做

糊辣面

,因為面裡要加入貴州當地的糊辣椒而得名。

(另一個說法是叫胡辣面,因為裡面放了白胡椒粉)

但因為在貴州方言裡“糊辣”和“湖南”的發音很接近,所以傳著傳著就變成了湖南面。

一開始我是不信的,直到我找到了貴州方言來聽,

才發現這事搞不好是真的。

最後一種說法傳播程度最廣,也最具有人文情懷,說湖南面是抗戰時期逃到貴陽的湖南人

結合兩地口味做的面。

抗戰時期,貴州是大後方,心素驗而湖南屬於抗戰前沿,為了躲避戰火,不少湖南人背井離鄉來到貴陽。其中一位湖南人,把湘黔兩地風味結合,做出以雞骨或豬骨湯為底的歷遞鮮香肉丁的面,後來慢慢稱之為白越映“湖南面”,並一直流傳至今。

這個說法比較有跡可循。首先,湖南省文史研究館有記載,抗戰時期的確有許多湖南人來到貴陽,至今在貴陽還有很多與湖南相關的地名,如紫林庵,湘雅村等。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湘雅村,因原在湖南的湘雅醫學院為躲避戰亂而遷至貴陽,並選址在此而得名。 貴州經濟廣播

其次,根據1942年由貴陽市政府編輯、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陽市指南》裡面有寫到:

據有關機關之統計,貴陽小飯館小食堂之總數,在二三百家以上,不可謂不發達,至菜餚口味,因五方雜處,各省風味具備。

有專長一味者,如培養正氣,味道深長,為燉雞粉面;孫裕順、伊斯蘭為牛肉各味;蘇得盛為腸旺面;樂園為包餃;潯陽食品店為鍋貼;老不管為餛飩。均可隨各人嗜好,擇其售味。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可見,湖南人來貴陽開店和賣面這兩個條件都是可以達到的。當然也有說法是貴陽人為了湖南人而發明的面,總之都是可行的。

只是,也有些許和如今大眾觀念相悖的點,比如湖南和貴陽都是盛產大米,喜食米粉,麵條只是其次,為何湖南人到貴陽還非要賣面?又或是湘、黔二地都喜歡辛辣的調味,而湖南面卻是以清淡的骨湯打底,還少見地用白胡椒調味,這個習慣又從何而來?

(沒有說白胡椒不好的意思,只是在當地辣椒花椒木姜子一類的泛用度比較靠前)

湖南面是怎麼來的,我們可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了,但湖南面的味道,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講真,沒看到湖南面之前我根本想象不到它的樣子,但看到之後,我連味道都能想象出來了。這不就是家裡都能煮出來的肉丁面嘛!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是,但也不是。我們稍安勿躁,一個個來看。

首先是湯底。湖南面的湯底一般就是骨湯,有的用雞骨也有的用豬骨,最大的特點在於用白胡椒調味,喝起來鮮香十足。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然後是肉丁臊子,一般是

用雞肉和豬肉混合製成

,有些店還會加香菇丁。把雞油放到鍋裡煸黃後撈出,緊接著加入雞肉丁和豬肉丁,這裡的豬肉用的是腿肉,更富有嚼頭,然後放入醬油和滷料等,慢燉兩小時以上,就變成了酥軟香濃的肉臊。

麵條部分則用的是樸實無華的

雞蛋麵

,切成韭菜寬度,吃起來順滑有嚼勁。更有店家會摻些老面和蕎麵,讓面的口感變得更好。

煮一份面,舀上一碗骨湯,放上鹹香的肉臊,再撒點蔥花,就是一碗湖南面的標配。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天涯放牛

至此,面只是碗樸實的面,但有了其他配料的加成,就能讓它變得有滋有味。

每個湖南面館的桌上都至少會有兩樣調料,

糊辣椒和醋

。糊辣椒原本寫作煳辣椒,是將乾紅辣椒烘烤後,用手搓細或用擂缽舂細成面而成。放在湖南面裡則是味道昇華的秘訣所在。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432520。com

店裡的自制泡菜也是非常亮眼的小配角,每家店的泡菜都不一樣,是解膩的一把好手。

湖南面店一般只賣兩種東西,面和滷味。有些店家的滷味甚至比面的味道還要出色。

滷蛋

豆乾

是最不出錯的搭配,吸飽了滷汁,

雞胗

豬腳

都燉到軟糯,是常客們的最愛。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菠菜匠湖

先吃一半原味的清湯麵,然後再加糊辣椒和醋,配上一份你愛的滷味,一口面一口滷味,才是湖南面的最佳開啟方式。

每個部分都很樸實,但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份獨特的味道。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但即便說了那麼多,還是沒有解決我的疑問。

這麼平淡的一碗麵,為什麼值得被當作貴陽特色美食來記錄?還拿來和腸旺面相提並論?

前面我們提到,在貴陽搜湖南面有850個結果,但其實腸旺面更多,

有2000多個結果。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出名如腸旺面,已經變成了貴陽的一張美食名片,哪怕是在北京也能搜到腸旺面吃

(雖然貴了一倍)

但湖南面卻只能在貴陽吃到,出了貴陽便銷聲匿跡了。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圖蟲創意

並且,腸旺面可能因為有名氣,所以被記錄的店鋪更多,有些湖南面店甚至連個像樣的門臉都沒有,就是市場旁邊不起眼的小鋪,這種店怕是在點評上連個詞條都沒有。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微博:@趙浩武

我本來想找到貴陽人對湖南面的一些情結,但發現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把溢美之詞給腸旺面,而湖南面則只是很簡單的物美價廉、味道不錯。

它的確像是家裡的一碗湯麵,沒有什麼花裡胡哨,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離開了貴陽也會想念。但或許是因為有點樸素,沒有什麼好介紹,因此也不好意思大肆宣揚。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這是一種看起來很擰巴的情緒,人們對它不能說不愛,但比起對於腸旺面的轟轟烈烈,對湖南面的愛卻有點遮遮掩掩。所以我一直在想,

湖南面對於貴陽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直到我聽有人說,

“腸旺面吃的是貴陽的面子,湖南面吃的是貴陽的裡子。”

如果你去過貴陽,或許都見過這樣一個場景——在護國路南大門有兩家大排長龍的麵館,一家賣腸旺面,另一家賣湖南面,兩家排隊的人一樣多,甚至湖南面更勝一籌。

慕名而來的遊客如果吃了腸旺面再去吃湖南面,可能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畢竟湖南面怎麼看都比腸旺面要簡單太多。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排隊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不同於年輕人趨之若鶩卻只來一次的網紅打卡,他們是真正每天不厭其煩過來排隊,只為吃上一口簡單的面。

面子當然要給到最好最有排場,但裡子無需那麼花哨,吃得舒心就夠了。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沒有什麼噱頭,沒有什麼特別的配料,就是一碗簡簡單單的湯麵,

能夠完美融入平淡的日常,作為貴陽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這正是它受歡迎的原因。

回到湖南面這個名字,很多時候,美食與文化陰差陽錯的碰撞會產生出意想不到的食物,比如經常被調侃的安徽沒有板面,重慶沒有雞公煲,杭州沒有小籠包。

起初可能只是為了沾染名氣,或者勾起人們的好奇,但至於為什麼過了這麼長時間還能熠熠生輝,發展成當地特色,我想,

維持好的味道,才是能紮根於美食世界最本質的秘訣吧。

最後,我問了我的貴陽老饕朋友,這是他的安利:

李蘭英湖南面館

湖南面(小)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在貴陽最出名的湖南面店,最能代表湖南面的平均水準。護國路那家是總店,已經開了三十餘年,但近幾年陸續開了連鎖店。個人覺得不必執著去總店排隊,就近選擇連鎖店品嚐即可。

王記湖南粉面館

湖南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開了很多年的本地面館,有人稱湖南面西施的老闆娘,十分貌美。

(偏離主題)

臊子是加了大顆香菇丁的,味道更濃郁。他家除了麵條,幹雞也非常好吃,一碗麵配半隻幹雞是常客的必點套餐。

趙三毛湖南雞肉麵館

湖南面

湖南人沒吃過的湖南面,怎麼就成了貴陽特產?

也是在貴陽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用雞湯煮麵,配上雞肉臊子,喜歡吃清淡一點的可以試試他家。

參考資料:

[1]曹利利。抗戰時期去貴州的湖南人[J/OL]。文史拾遺。2014。

[2]羅登宜。抗戰時期貴陽市民的衣、食、住、行[J/OL]。貴州政協報網路版。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