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介之推與寒食節

介之推的功勞主要是“割股奉君”。這事要從“驪姬之亂”簡單說起。

晉獻公得到驪姬後,對其姐妹十分寵愛,於是有了廢太子申生立奚齊之心。驪姬聽說,假惺惺哭著說:“太子被立,諸侯都已知道,百姓都擁護他,怎麼能因我這賤人的原因而廢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樣,我就去自殺。”晉獻公感動得老淚縱橫。

後來,高祖劉邦想立劉如意廢太子劉盈,大臣們就是拿這個故事做反面教材的,當然,高祖也沒把它當回事。

一日,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曾夢見他的母親齊姜,讓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這種祭祀,一定要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國君的。驪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藥。過了兩天,晉獻公打獵回來,廚師將胙肉奉給晉獻公。晉獻公要吃,驪姬從旁邊阻止,把胙肉給狗吃,狗死了;給宮中廝役嘗,廝役死了。驪姬在這般情況下繼續上演她拿手的苦情戲,晉獻公大怒,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殺。

太子申生死後,重耳、夷吾到朝中去,驪姬向晉獻公誹謗說:“申生在胙肉中放毒,兩位公子都知道此事。”兩位公子聽到這訊息拔腿就跑,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

重耳這一流亡就是十九年,這麼長時間,隨從基本都跑了,留下來的五人中就有介之推(姓介名推,又做介子推),介之推出身沒有記載,估計小夥子心眼比較耿直,立志做個好侍從,當然也不排除看上重耳這個政治資源的。

重耳從衛國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一說隨身物資被頭須偷走了,只好吃野菜充飢。春秋時期的烹飪水平著實不能恭維,重耳估計不是吃不下野菜,而是沒東西吃。介之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這個就有點不靠譜了,麻雀肉多粗呀,騙人也不用點心。

待重耳回國,封賞隨從,唯獨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開始的反應是存有怨氣的,他認為晉文公得到現在的位子,並不是他們這些隨從的功勞,是上天所賜——“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他認為受封的那幾個人是“貪功”。

他母親便勸他:“要不咱也去要個賞賜?”

介之推便道,說出去話,潑出去的水,咱不能做這種事了!感覺有點後悔他老孃沒攔著他。

他母親再次勸道:“要不,咱好歹告訴一下晉文公。”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介之推已然存有歸隱之心了,所以說既然打算隱居,還說這些話幹什麼呢?

於是,和老孃隱居,卒。

講故事:介之推與寒食節

寒食節:作者,你給我滾出來,介之推都卒了,和我有神馬關係!

清明乃春祭大典,本來也和介之推沒什麼關係,後來融合了寒食的習俗,便有關係了。西漢《新序》記載,介之推歸隱綿山,訊息就傳到晉文公耳朵裡了,附帶了一首詩,說是介之推自己寫的:“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晉文公羞愧,想請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不幹,於是放火燒山,想逼出介之推,結果沒成功。

後來,進山搜尋,發現介之推抱著一棵柳樹被燒死了。於是,百姓為了紀念介之推,一個月不生火做熱食。清明前後,恰是春暖還寒,一個月不是熱食,人哪裡吃得消,所以《後漢書》有記載“歲多死者”,“非賢者之意”,後來便禁火三日。

還有傳言,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這便是“足下”一詞的由來。

一說寒食風俗源於“改火”,因為祖先在這個時間需要將舊火熄滅,重新生火,只能食用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