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湖北菜也稱鄂菜,古代稱作出彩或者荊菜,是我國最古老的菜系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地,經過漢唐數代,於明清時逐漸成熟。在屈原的《楚辭》中就有記載楚王宮中設宴的二十多道楚地名菜,是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宮廷菜。湖北由於位於我國中部,南來北往的人數眾多,湖北菜也就逐漸吸收各地菜系特色,集四方美味的特點,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在湖北菜裡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本期,為你盤點最有代表性的湖北美食。

熱乾麵

熱乾麵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種做法。以油、鹽、芝麻醬、色拉油、香油、細香蔥、大蒜子、量滷水汁、生抽為輔助材料。其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美食。

熱乾麵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麵的蔡明偉。蔡明偉是黃陂蔡榨人,他的湯麵做得非常受歡迎,客人經常排隊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買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偉做生意很會動腦筋。為了加快出貨量,透過反覆試驗,他終於摸索出一套“撣面”的工藝———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後快速降溫並均勻抹上油,這樣賣面時,出貨量就快了。有一次蔡明偉在長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見他們從芝麻中提取麻油後,芝麻醬閒棄在一邊,香氣撲鼻,他靈機一動;何不將芝麻醬加進面裡試一下呢?於是蔡明偉向麻油作坊老闆購買了些許芝麻醬回家。同樣經過多次反覆試驗,他覺得滿意了,身邊的人都說好吃,這時候他才信心滿滿推出他的新產品上街叫賣。熱乾麵——這個武漢人民最愛的小吃就這樣誕生了。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武昌魚

武昌魚是一道傳統名菜,屬於湖北菜。脂肪肥厚,肉質細糯,油潤爽滑,味道異常鮮美。以武昌魚為主料,配以蔥、姜、精鹽等輔料製作而成,味道香美、老少皆宜,深受大眾的喜愛與推崇。武昌魚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可預防貧務症、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句詞讓武昌魚聲名在外。武昌魚是鯿魚的一種,肉質細嫩、脂肪豐富,清蒸最佳。。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鴨脖子

鴨脖子,又名醬鴨脖或醬鴨脖子,屬於醬汁類食品(主要是醬板鴨,包括醬鴨翅、醬鴨脖、醬鴨拐、醬鴨掌、醬鴨舌、醬牛肉、醬板魚、醬板乾子、醬板藕等),最早起源流傳於清朝洞庭湖區的常德,經湖南流傳至四川和湖北,近年來風靡全國。醬汁類食品透過多種香料浸泡,然後經過風乾、烤制等工序精緻而成,成品色澤深紅,具有香、辣、甘、麻、鹹、酥、綿等特點,是一道佐酒佳餚。

而武漢最著名的鴨脖子當屬精武鴨脖,因為起源於漢口的精武路而得名。精武鴨脖是將川味滷方改進後用在鴨脖上,具有四川麻辣風格,香味撲鼻,口感刺激,鮮美無比,所以很快成為了武漢人喜愛的名小吃。精武鴨脖在精武路一帶就有十幾家店,如今,精武鴨脖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並且形成一些新的流派。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豆皮

豆皮,是湖北省武漢市著名傳統小吃,迄今已有50年的歷史,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此外,在武漢周邊縣市,如:恩施、鄂州市等,也很受歡迎。

原為民間小吃,老通城酒樓創建於1931年,其豆皮根據傳統做法,博採眾長,以豆、米、漿拌雞蛋做皮,以糯米為餡,色澤金黃透亮,外脆內嫩,以其獨特風味逼近聞名。因餡內包以豬腿肉、玉片等得名三鮮豆皮,後經改進形成多種口味的豆皮。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潛江小龍蝦

潛江龍蝦原名克氏螯蝦,俗稱小龍蝦,原產於北美洲,二戰期間,小龍蝦從日本傳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傳入潛江。從2000年開始,潛江市成功探索發明“蝦稻連作”模式,開展稻田養蝦,後又發展為“蝦稻共作”模式。小龍蝦在潛江得到了人工繁殖,養殖面積和產量快速增加,帶動了潛江龍蝦餐飲和加工業的大發展,潛江市現有以“潛江油燜大蝦”為特色的潛江龍蝦餐飲店1000餘家,建立了熊口華山園、浩口萊克園、後湖寶龍園三個密集型水產品加工企業群。潛江龍蝦產業已形成集科研示範、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於一體的產業化新格局,潛江龍蝦產業綜合產值達20億元。享有“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的美譽。

潛江小龍蝦蝦黃濃郁,蝦肉鮮嫩,哪怕只是嗦個蝦殼都能津津有味。不管是清蒸麻辣油燜十三香滷蝦,怎樣做都能在舌尖引發一次又一次的驚豔。潛江的小龍蝦文化,去過的人就能知道,幾乎滲透在這座小城的角角落落。在湖北潛江人眼裡,小龍蝦帶給了這座城市另一次新生。5-6月,他們會舉辦龍蝦節,把吃龍蝦變成了節日式的狂歡。政府支援的“蝦稻共作”的培育方式,更是讓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急速飆升。自此,潛江也逐漸成為“中國小龍蝦之鄉”。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面窩

面窩, 是武漢的小吃之一,也是武漢特有的。通常只在過早時間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現在還有一些小面窩,用的鐵勺內部較小。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製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裡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緻,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面窩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雲夢魚面

雲夢魚面是湖北地區的特色傳統名吃之一,主產於湖北省雲夢縣,並因此而得名。雲夢魚面用麵粉及青魚、鯉魚(或草魚)魚肉為主料製作而成食品。這種食品營養十分豐富,食之易於消化吸收,並具有溫補益氣的作用,被人們美譽為長壽麵。1915年,雲夢魚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加特產比賽獲優質銀牌獎,產品暢銷全國及國際市場。

雲夢魚面之所以味道特別鮮美,離不開雲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條件。《墨子·公輸篇》曾記載:“荊有云夢,犀兕麋鹿麓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由於盛產各種魚鮮,故以所產魚面最為出名。雲夢民間流傳歌謠有:“要得魚面美,桂花潭取水,鳳凰臺上曬,魚在白鶴咀。”說的是城郊有一“桂花潭”,清澈見底,潭水甘美;“鳳凰臺”距桂花潭不遠,地勢高闊,日照持久。城西府河中“白鶴分流”處,所產鯿、白、鯉、鯽,魚肥味美,是水產中之上乘。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歡喜坨

歡喜坨又稱歡喜團、麻湯圓、麻雞蛋,為湖北武漢、荊州,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江陵等地的特色傳統小吃。在武漢已有百餘年曆史,它是由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一層芝麻炸熟而成,炸熟後外脆內軟,外焦裡嫩,色澤鮮豔,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滿嘴芝麻香。

1930年代,漢陽棉花街有一家沔陽人開的店子,專做“歡喜坨” 。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圓球,裹上芝麻,溫油下鍋慢慢炸黃,起鍋後倒入另一口有飴糖的鍋中翻炒,再起鍋,轉入鋪滿芝麻的籮筐內簸幾簸,歡喜坨就做成了。它形如核桃、外酥內軟、甜而不膩,是當時流行的早點,沿街叫賣的小販稱它為“白糖歡喜坨”。這段文字來源於武漢一本飲食雜誌,它真實地記載了沔陽歡喜坨打進省城大市場的過程,可以證明歡喜坨的發源地就是沔陽。沔陽人一般把逗人喜愛的小孩稱為歡喜坨,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才把食物喊成歡喜坨。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黃陂肉丸

黃陂肉丸是湖北逢年過節必備的一道美食,選用的是五花肉,輔料是魚紅、蛋清、澱粉等。將魚紅與蛋清、水澱粉、生薑、蔥白、胡椒、味精等按比例調在一起,用力攪拌上勁;再把剁好的五花肉放入,一個方向用力攪拌。用手擠成球形後下鍋油炸,瞬間香氣撲鼻。

據統計,湖北伢一年可以消滅5700多噸肉圓子。無論是普通話的丸子,諧音完美,亦或是武漢人的圓子,寓意團圓。炸得金燦燦的肉圓子,彩頭裡充滿民間智慧。

每當臨近新年,大街小巷彷彿都可以聞到圓子的香氣,而新年的餐桌上,無論食物如何變得花樣翻陳出新,黃陂肉丸都是無法替代的美味!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荊州魚糕

荊州魚糕是湖北荊州的一道名菜,是十大特色名菜之一,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

荊州自古盛產魚,魚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廷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現代魚糕越做越為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雜燴丸子,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積澱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湖北美食千千萬,無論是豐富的過早還是各類精緻的大菜都能讓人愛上這塊寶地。而豐富的飲食也誕生了眾多的著名品牌,下期為你盤點湖北的特色知名品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