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大荔·美食」辣子沫糊:蒸出來的味道

文/李志傑

「聚大荔·美食」辣子沫糊:蒸出來的味道

母親節那天,我們去外面吃飯,說好每人點一道菜,我拿著選單翻來翻去,就是不知點什麼好。突然想起小時候吃過的辣子模糊,隨口就說來碗辣子沫糊吧。

女兒詫異地說:出來吃飯就點個沫糊,在家還沒吃夠?看著一臉茫然的女兒,我只能說:“你不懂。”

辣子沫湖,也叫面辣子,是我們關中地區一道上不得席面的傳統美食,很是受人們的喜歡,也是我小時候的美味佳餚。

關中地區是全國出了名的小麥產區。“辣子是道菜”又是陝西八大怪之一,陝西人吃辣子不亞於四川、湖南人。小麥和辣子間作種植是關中地區的一項創舉,既解決了兩者爭奪土地的矛盾,又通風透光,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還有利於採收,真正做到了兩不誤。我家每年都要種些辣子,辣子青時就開始吃,吃不了的就讓它紅透、晾乾、碾成辣椒麵,以備使用。辣子和麵食作為關中人的最愛,在做法上自然也想到了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辣子沫湖這道香辣爽口的傳統美食。

雖然都叫沫湖,但辣子模糊與平時吃的模糊完全是兩碼事,平時吃的沫湖就是把水燒開,把面芡倒進去,邊加熱邊攪勻,四、五分鐘即可做好,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吃到。辣子沫湖最大的特點就是蒸,用時長,所謂饃熟自然香。正如蘇軾所說“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時間到了,香氣自然就出來了。並且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它是在蒸饃的時候捎帶做的一種麵食。為什麼說它是蒸饃時捎帶做的一種麵食?因為,一般沒有人會專門做辣子沫糊,只有在蒸饃的時候才會將它放在蒸籠裡和饃一塊蒸。

那時候,媽媽蒸饃的時候,隔三差五,就要蒸上一大老碗辣子沫湖。通常情況,媽媽會在揉好面劑子後,舀適量麵粉放在老碗裡,在麵粉上放入幹辣椒麵,潑適量熱油在辣椒麵上,再倒入水攪拌到麵疙瘩消失,麵糊能在筷子上薄薄的掛住為好;然後放入鹽、豆腐丁、花椒麵、茴香、蒜顆等攪拌均勻,我問過媽媽,為啥不把蒜切片?媽媽說放入整顆蒜才入味,切成片就沒味了。最後再放些粉條,隨面劑子一起上籠,接著就開始燒蒸鍋。農村柴多,平時做飯捨不得燒煤,都是燒柴做飯,只有在蒸饃的時候才燒煤,因為燒煤火硬,否則火跟不上,饃就蒸壞了。

「聚大荔·美食」辣子沫糊:蒸出來的味道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都是父親拉風箱燒火,後來我們年齡稍大,哥哥和我就輪流著拉風箱,每次輪到我時,倒是用了很多力氣,煤也浪費了不少,火就是不旺。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幫著用炭鍁(很小的鐵鍁)把火底透一透,再把燒過的煤渣鏟到旁邊,然後搭上新煤,用草木灰把一圈圍好,嘴裡唸叨著“火心要空,人心要實。火都不透風,怎麼能旺呢”。奇怪,火真的旺了。看來,幹啥都有技巧,蠻幹是不行的。從此也記住了媽媽“火心要空,人心要實”這句富含人生哲理的話語。大火蒸半個小時,等氣圓了,換成小火再蒸十分鐘左右,饃就蒸好了,香、辣、綿、柔的辣子沫糊也就出鍋了。

享用辣子模糊,離不開它的黃金搭檔——熱氣騰騰的蒸饃。端一碗辣子沫湖,拿一個熱蒸饃,圪蹴在門前,把饃掰成小塊泡在辣子沫湖裡,辣香加面香,蒜香加饃香,直辣得人嘴裡滋溜滋溜的,滋潤、解饞。那種味兒,比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知能好多少倍!

看著服務員端上桌的辣子沫湖,我舀了一小碗嚐了兩口,味道很是一般,怎麼就吃不出那個時候的味道呢?妻子說,現在好吃好喝多了,嘴吃饞了,口味刁了,那個時候窮,吃啥啥香。我想了想,也是這個理。可是,生活條件再好,物質再豐富,媽媽做的辣子沫湖我都忘不了,因為那不僅僅是一道傳統美食,更是媽媽的一片心。

作者簡介:

李志傑,大荔縣城關中學高階教師。微信暱稱“心在雲水間”取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早年上學就是“棗花文學社”成員,喜愛文學,尤其喜歡古詩詞和抒情類散文。

「聚大荔·美食」辣子沫糊:蒸出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