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在沒有書法經驗的人心目中,草書幾乎是沒有存在的必要的。他們始終認為“藝術要服務大眾”,書法也是如此,也有服務“大眾”。但是這些人很少去考慮,大眾是需要“美育”的!

自古以來,書法便是小眾藝術,只服務於士大夫階層的讀書人,而當代社會,“學歷高”的人很多,而真正的具備傳統文化基礎的人卻是很少,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草書的原因!

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點選載入圖片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草書是在隸書系統當中演變而來,經歷了章草到小草的演變,而楷書的成熟則更晚於隸書,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草書乃是作為主流書體而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日常交流書體,我們今天看到了的小草《十七帖》便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草書書信。

而大草則是書法最高藝術成就的一種展現,乃是在一種極為嚴苛的“草法”規則當中,施展出巨大的藝術想象力的一種書寫正規化。

曾經有一位“縣委書記”在酒後寫了一件草書,這件草書筆法縱橫、神鬼莫測,堪稱“神來之筆”,也正因為此作,這位作者被譽為了“草聖”!

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點選載入圖片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他就是張旭,這件作品便是中國草書界的“無上神品”——《古詩四帖》。張旭曾經做過常熟縣尉,相當於今天的縣委書記了!

學習草書,倘若錯過了張旭的《古詩四帖》,你將失去一座巨大的草書寶庫。《古詩四帖》當中所蘊含的“古法”用筆,所架構出來的美學境界,以及此作的氣質和意境,都足以堪稱後無來者。

漢朝有個大書法家說:

“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真正高明的書法往往是在一種“無我之境”當中所創造的,傳說張旭寫草書:

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點選載入圖片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他喜歡在酒後用頭髮寫字,奔走呼號,滿壁都是他寫的字。比起今天的“吼書”猶有過之。而也正是因為這種“散懷抱”的情緒,造就出了一位“草聖”!

而能夠代表張旭草書地位的要屬他的《古詩四帖》了,如果從古代的大草作品當中直選一件臨摹的話,絕大多數書法家應該都會選擇這件《古詩四帖》,這是一座真正的草書寶庫。

唐代之前的草書,從用筆上來講,都是“方頭側入”,這種筆法是從篆隸而來,而唐代的草書則更注重強調“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並且也是後世廣為效法也被證明的一種“草法”的進步,這並非是單純的中鋒用筆,而是一種在不同狀態當中的“空中動作”加“筆法換面”和中側並用的用筆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會使你的線條更加立體和豐富。

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點選載入圖片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比如“五雲車、飄”和“齊候”的中側轉換以及節奏控制,是草書極為高明的手法。這種手法在《古詩四帖》當中比比皆是!

除了用筆的精妙便是結字的詭譎而豪縱,這種豪縱體現在“單字的欹側”、“書寫的迅緩”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節奏感上,給人一種攝人心魄的衝擊力。比如“問、丹、真、千”等字以及字組的處理。

此作在用筆的絞轉處理上完美繼承和發展了王羲之《哀禍帖》,在墨色的處理以及線條的乾枯處理上,形成獨特的完美節奏和心手合一的超神之境!

中國草書的“扛鼎”之作, 據說: 在書法界, 沒幾個人能看懂

點選載入圖片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邱振中先生將此《古詩四帖》放大,掛在自己書房40多年,研究了半生!

限於篇幅,我們不展開講解《古詩四帖》的細節與技法,有機會我們開專欄慢慢來談。

這件《古詩四帖》如今藏於遼博,雖然學術界尚存爭議,但也絲毫改變不了它在中國草書學術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