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導讀:其實這個也好解釋,準噶爾此時已經由原來的部落轉變成為了一個汗國的國家機制。而噶爾丹不過是這個汗國的首任君主。即使噶爾丹大敗甚至說被殺掉,只要準噶爾的疆土和政權還在運轉;只要準噶爾汗國的對外政策沒變,那麼肯定會在新的君主的帶領下和清朝站看鬥爭。這就決定了雙方不是一兩場區域性戰役就可以有結果的,必然會進入長期的的過程。事實上卻是如此,雙方隨著君主的更迭;戰爭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耗費了七十年的時間才最終平定西北。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清準戰爭爆發的背景

自從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以來在大清忙於平定叛亂的時刻採取遠交近攻的方式迅速吞併蒙古諸部,甚至吞併漠北喀爾喀部。這下噶爾丹的兵鋒都抵到大清的心臟上了,對於心高氣傲的康熙皇帝來說那是無法忍受的。必須發起反擊,於是康熙御駕親征親率大軍徵繳噶爾丹。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康熙和噶爾丹大的戰役有兩次:烏蘭布通之戰和昭莫多之戰。這兩次戰爭進行的都非常激烈,烏蘭布通可以說是清朝的主場。而昭莫多戰役準噶爾則是以逸待勞,但是經過激烈的戰鬥,甚至包括火炮和火槍的熱火器的攻擊最後都是清朝獲得了勝利。清朝勝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富庶的錢糧,但是準噶爾汗國也不是軟柿子並不可能因為這兩場戰役的失利就造成政權的奔潰。雙方的戰爭終於還是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準噶爾無法因康熙兩次戰爭的勝利被迅速平定的原因

準噶爾不是一個部落,是一個成建制的汗國。這樣有龐大戰略縱深的遊牧汗國不會因為一兩個敗仗就會奔潰。只要汗國有持續統一的對外政策的指導,那麼無論是在那個可汗的領導下都可以進行持續的反擊。

1、準噶爾汗國完美的繼承了蒙古遊牧政權來去如風的以精銳騎兵為主的作戰方式。 但是嚴苛的環境也造就了優秀的悍不畏死的騎兵隊伍。常備軍約6萬左右的精銳騎兵是準噶爾汗國的根本。比如噶爾丹征服喀爾喀蒙古時僅僅就帶了三萬精銳騎兵。這樣的軍隊來去如風,如果真不想打正面的殲滅戰,憑藉清軍是無法徹底圍殲的。況且騎兵作戰來去如風並且沒有步兵的掣肘,所以很容易在於清朝軍隊的作戰中形成區域性的兵力優勢。當清軍大部圍剿時,準噶爾騎兵可以迅速遠遁脫離戰場,讓以步兵為主的清朝軍隊徒嘆奈何。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清朝雖然也是以騎射起家,但是到康熙時期八旗已經墮落了。清軍更多的還是依靠龐大的步兵。這在準噶爾的精銳騎兵面前很難徹底殲滅對方。除非你能迫使對方決戰才能依靠龐大國力慢慢耗死對方定勝負。

2、準噶爾遊牧汗國的性質以及龐大的國土戰略縱深導致了其戰法是以運動戰為主。這樣的戰法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為準噶爾還不像中原的清朝政權一樣有州城府縣的定居生活。準噶爾是遊牧方式:財富是牛羊可以移動,在茫茫草原中趕著就走了。況且準噶爾有龐大國土的戰略縱深,不怕你清朝佔領國土。除非你步步為營,否則一個出其不意準噶爾的起兵就會衝出來把你打的稀里嘩啦。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3、準噶爾汗國雖然是遊牧政權,但是並不迷信快馬彎刀。而是與時俱進在火槍和火炮上進行了大規模的裝備,並且非常的先進而是可以在馬上完成騎射的燧發槍。根據《準噶爾汗國史》的記載,準噶爾不但透過貿易購買火器並且還透過對外戰爭(對俄羅斯和中亞)俘虜的工匠開礦鑄造火器。這部分工匠有些來自歐洲,所以鑄造出來的火器很先進。反觀清朝軍隊還堅持認為以騎射武勇為主的落後的作戰方式。所以這也是準噶爾不能迅速平定的原因之一。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4、西北遼闊且惡劣的環境不利於清朝的後勤保障。當時的西北地區非常的貧瘠(當然綠洲和水草豐美的草原除外),清朝在這片土地上作戰龐大的軍需後勤是個很大的問題。這個我們可以參照《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作戰的時候,軍需糧草都需要從全國富庶的中原地區匯聚到陝甘地區。然後供應西北清朝的平叛大軍,在這麼遙遠的且沒有現代運輸方式的情況下長久的依靠人力和畜力運輸糧草對清王朝是個極大的考驗。這都幾乎抽空的清王朝,所以這也是準噶爾不能迅速平定的原因之一。

康熙兩次大敗噶爾丹為什麼沒能統一準噶爾!

小結:

綜上所述,準噶兒就不是康熙透過兩次戰役的勝利能夠平定的了。所以準噶爾和清朝的戰爭持續了三代帝王70年的週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