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柏舉之戰,被稱為《孫子兵法》問世以來第一次被應用於實戰的戰役。在此役中,孫武子第一次率軍作戰,以區區三萬餘人大破楚國20萬大軍,攻破郢都,奠定了吳國日後爭霸的基礎。尉繚子對此役的直接指揮者孫武的評價曰:“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孫武子的出現有些類似於橫空出世,在典籍中既沒有記載孫武是何出身,也沒有記載他曾經在某國擔任過何種軍職或者有過何種指揮經驗,雖然《孫子兵法》熠熠生輝,但是對於孫武而言,這次吳國伐楚之役很有可能是他指揮過的第一次大型戰役。歷史上的很多軍事指揮家好像都應該是天才,如孫武、韓信等,僅靠一部兵法或者一套理論,就獲得了當權者的青睞,賦予兵權,而這些人確實也能不負所望,立下過驚天的功業,這在當今之世是根本不可能會發生的。

不過,筆者認為,歷史上這些名將一方面也確實有才華,有能力,可另一方面也存在對方是蠢材這樣一種客觀事實。就以柏舉之戰為例,如果不是楚國令尹囊瓦(子常)一是愚蠢,二是自私,那麼,吳國發起的這次伐楚之戰還真的未必能夠取得勝利。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傾國之兵三萬人伐楚。吳國伐楚並不是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窺見了楚國存在的內患。楚國令尹囊瓦的貪婪是出了名的,蔡昭侯和唐成公在朝見楚王時,進獻了珍奇禮物,小說中描述的是驌驦馬和玉璧。囊瓦眼紅也想要,可是被拒絕。囊瓦見索賄未得逞,就扣留了二人三年,終於使得蔡國和唐國這兩個楚國的傳統盟友投向了吳國。楚國見二國背盟,於是派兵討伐,蔡國向吳國求救,於是,一場戰役展開了。

當然了,吳國此次討伐楚國,並不是救援蔡國這麼簡單,因為楚國在楚平王時期擴張勢頭迅猛,已經把漢江流域的小國基本吞併乾淨了;吳國在楚國叛臣申公巫臣之子狐雍的指導下,已經掌握了陸戰、車戰之法,勢力也是逐步上升,其勢力範圍也逐步由長江流域向漢水流域擴張,因此,吳楚二國之間是勢必要有一戰的。不過,在吳國招降納叛,提升實力的同時,楚國以囊瓦為首的貴族階級卻利用楚昭王年幼,逐步把持了朝政,使得楚國幾代積攢下來的同盟逐漸地分崩離析。

吳國勢力雖然逐步提升,但楚國畢竟是大國,實力不容小覷。於是,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建議下,開啟了騷擾戰法。具體做法是:把吳國軍隊分成三軍,每次出動一軍來襲擾楚國,楚國不知底細,往往集中全力來戰,待到楚軍來到,吳軍就撤兵。楚軍撤兵後,吳軍又出動一軍來襲擾,就這樣,吳國以一軍之力吸引了楚軍全部,連帶著楚國的附庸國都疲於奔命,怨聲載道。這種戰法並不新鮮,楚軍在之前就吃過虧,歷史上有名的“晉悼公三駕服楚”就是採取的這種策略,看來,楚國是沒有吸取歷史教訓,在同一策略下,吃了第二次虧。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見時機已到,率傾國之兵三萬人聯合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國諸侯在召陵會盟,起兵伐楚。楚國的反應也不慢,他們認為,這次諸侯聯盟的關鍵人物是蔡國和唐國,只要是剷除了這兩個曾經的們盟友,就可以化解這次危機,因此,楚國出兵討伐蔡國。可這也給了吳國出兵的藉口,因為此時蔡國已經是吳國的盟友,你楚國攻擊我的盟友,那麼我自然就要救援,這樣就會師出有名。

本來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計劃,吳、蔡、唐三國應與楚國正面對決。可是,孫武卻臨機棄舟登岸,放棄向西與蔡國、唐國軍隊會師,反而南下直取漢江東岸。孫武的這番舉措確實使楚軍慌了手腳,按照之前的設想,吳國走水路沿淮河進至淮汭(今河南潢川附近)與蔡、唐兩國合兵,再一同南下,這樣就給了楚國充分準備的時間。可是孫武臨機變陣,甩開了陸地上正在進行防禦的楚軍,快速穿越楚國腹地,直逼漢水東岸,把楚軍遠遠的甩在了後面,這就頓時使得防禦漢水的楚軍兵力捉襟見肘起來。

楚國雖大,楚軍雖多,可是分散在各地,短期內根本無法集中起來。因此,楚國左司馬沈尹戌向囊瓦建議,由囊瓦和大夫史皇率軍沿漢水佈防,只守不攻;自己率軍從側後方奔襲方城(今河南方城),燒燬吳軍的船隻,斷了吳軍的後路,然後再揮師南下,與囊瓦南北夾擊吳軍。這個策略如果成行,對吳軍的打擊是致命的。吳軍千里行軍,屬於懸軍深入,根本沒有後勤補給,也沒有援軍。蔡、唐二國雖然有著積極的態度,但畢竟實力有限,能夠依靠他們拖住北線的楚軍就不錯了,根本無法依靠他們擊破楚軍南下救援。沈尹戌的計劃如果成功,吳軍勢必會軍心大亂,屆時恐怕連撤軍都無可能。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本來,囊瓦是接受了沈尹戌的計劃的。可是,就在沈尹戌率軍北上不久,楚將武城黑對囊瓦說,沈尹戌的計劃無疑是可行的,此戰如果按照計劃行事, 擊敗吳國勢所必然。可是,如此一來,此次戰役最大的功勞就屬於沈尹戌,與您沒有關係。如果大家都誇獎沈尹戌,貶低您,那麼,將來您令尹的位置就可能會不保。所以,為了保住令尹之位,您就不能按照沈尹戌的計劃行事,反而應該主動出擊,擊敗吳軍。悲催的囊瓦聽了武城黑的建議,出兵與吳軍決戰。

吳軍此時已經處於生死之地,根本沒有退路,可謂是前進則生,後退則死,因此爆發出了驚人的戰力。囊瓦率領的楚軍三戰三敗,退至柏舉,又大敗虧輸,囊瓦棄軍逃跑,吳軍乘勝直逼郢都,楚昭王出逃。此時楚軍的援軍已到,可是,楚昭王出逃,這支援軍也就煙消雲散了。吳軍佔領郢都之後,大肆佔據楚國貴族家室,闔閭搶佔了楚昭王夫人,吳軍上行下效,整個一片烏煙瘴氣,據說,就連孫武也分了楚昭王的兩個姬妾。

公元前505年,秦軍在申包胥的苦苦求助下,出兵援楚。此時的吳軍已經喪失了之前的銳氣,一敗於沂;二敗於軍祥;三敗於唐國,唐國被滅;四敗於越國,國都幾乎不保;闔閭之弟夫概謀反,可謂是一敗再敗。因此,吳國此次伐楚之役就是一場虎頭蛇尾的戰役,也沒見孫武在此時發揮出什麼過人的兵法來挽救危局。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

筆者認為,與其說孫武在此次戰役中展示出了其過人的軍事素養和策略戰敗楚國,還不如說是吳國是贏在了楚國那個蠢材囊瓦身上。如果囊瓦沒有聽取武城黑的讒言,堅持沈尹戍的計劃,吳軍很有可能匹馬不歸。看來,不是孫武太高明,而是對手太愚蠢,換句話說,孫武的勝利是建立在囊瓦的愚蠢之上的。另外,吳軍進入郢都後的瘋狂舉措,雖說是有闔閭帶了個壞頭的因素在內,但不能否認的是,孫武在此時根本沒有發揮出自己兵法大家的水準來整軍。而且,柏舉之戰後吳國就沒有一次戰役取得過勝利,此時的孫武仍然在軍中,他到底幹什麼去了呢?

好在孫武在之前的戰役中,確實是有著不錯的發揮,以三萬之眾就擊敗了楚軍20餘萬,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可如果囊瓦聽取沈尹戍的建議,吳軍戰敗了呢?那麼,《孫子兵法》還有可能流傳下來嗎?

《孫子兵法》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柏舉之戰是一場虎頭蛇尾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