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踢開稱霸的絆腳石——大敗楚國,攻佔郢都

戰國時期,在南邊有兩個相互接壤的國家,吳、楚兩國。這兩個國家因為邊境問題而常常引起糾紛和戰爭,很早結下樑子。而楚國憑藉其體量大,人口多,國土廣,資源多,常常壓著吳國打。到了吳王闔閭這一代,楚國的伍子胥因被楚國通緝追殺,逃亡到吳國。為了報仇,伍子胥輔佐闔閭,並向吳王舉薦孫武,吳國軍隊在孫武的訓練下成為驍勇善戰之兵。有了伍、孫等賢臣的輔佐,吳王闔閭逐漸發展壯大國力,走上稱霸的道路。

吳國踢開稱霸的絆腳石——大敗楚國,攻佔郢都

自公元前512年起,以追殺逃到楚國境內的政變逃犯——掩餘和燭庸,吳楚來開徵戰的序幕。此戰,孫武以兩支吳軍為誘餌調離楚國援軍,餘下的吳軍趁機攻克養城,斬殺逃犯。

隨後孫武將吳軍分佈於吳楚邊界,打起游擊戰。並於公元前511年,以楚國霸佔吳王的湛盧寶劍為由,大敗楚軍。又與公元前509年,利用桐、舒鳩兩國和楚國的矛盾,設計一步步誘騙楚軍,進而圍殲。隨後乘勢南下,深入楚國境內,攻佔安慶,以此為跳板,目標直指楚國國都郢都。由此,郢都之戰一觸即發。

公元前506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和三萬精銳士兵,聯合蔡、唐兩國,發動柏舉之戰。攻下安慶後,最方便的做法就是乘船沿著長江前往郢都。針對這種戰略猜想,楚國調集水軍沿江設防,攔截吳軍。可惜,孫武早就料到楚軍會攔截水路,如果料不到,他就不是孫武了。孫武下令,改水路為陸路,步行前往郢都。孫武所想的,卻完全出乎楚軍意料之外。料敵之所料,行敵之未行,兵者,詭道也。

吳國踢開稱霸的絆腳石——大敗楚國,攻佔郢都

柏舉之戰

避開了水軍的攔截,吳軍一路上過關斬將,馬上挺近漢水東岸。楚王急忙任子常為主帥,沈尹戍為副帥前去迎戰,將吳軍攔截與國都之外。吳楚兩軍相隔漢水安營紮寨。雙方都曉得半渡而擊,誰也不敢先於另一方過河,怕在半道上遭到進攻。就這樣兩軍一直對峙著,僵持不下。沈尹戍想著這樣耗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分率一些部隊迂迴至吳軍後方準備襲擊。而沒了沈尹戍的幫助,沒頭沒腦的子常馬上就渡河攻擊吳軍,吳軍趁機進攻,大敗子常所部楚軍,逼死子常。

沈尹戍見吳軍已經度過對岸,立馬收攏潰敗的部隊,重振士氣,發動反擊。然而他與孫武交戰了三次,皆大敗。沈尹戍知道攔截無望,悲憤之下,乃讓人割下首級交給楚王,以此謝罪。

吳軍乘勝挺進,不日抵達楚國都城,兵臨郢都城下。出乎吳軍意料的是,城內的守軍將城門開啟。一頭頭龐大的巨獸衝出城外,殺向吳軍。原來這是楚軍派出的戰象隊。吳軍哪見過這樣的龐然大物,一個個嚇得四下逃散,孫武不得不鳴金收兵。這可是天賜良機,楚王若能把握機會,召集全國範圍內軍隊馳援,也許能包圍吳軍,一舉殲滅。可惜楚王早已被吳軍嚇破了膽,連忙逃出郢都,向北逃竄。沒有了楚王,守軍群龍無首,郢都很快就被攻佔。伍子胥挖出楚國先王棺材,鞭屍報仇。

吳國踢開稱霸的絆腳石——大敗楚國,攻佔郢都

戰象

至此,吳國拿下楚國郢都,大敗楚國,踢開了吳國爭霸道路上的一大絆腳石。隨後,吳國掉頭回轉,於夫椒一戰使越國臣服,於艾陵一戰擊敗齊國,在黃池與晉國會盟,吳王夫差成為霸主。

吳國踢開稱霸的絆腳石——大敗楚國,攻佔郢都

吳王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