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在民國時期的南方,多叫做“黃包車”或者是“東洋車”,在北方則稱作“膠皮”。但這種交通工具書面用語叫做“人力車”。是一種由人來拉的類似於有兩個車輪的皮座椅。它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最先是皇宮貴族使用的交通工具,後來才在清末傳入民間,在經過改良後,人力車多是皮椅座,下雨天有遮雨棚。這種車成為了新式的交通工具,自然就出現了車伕的職業。知道了這種交通工具,你還知道這些車伕的命運嗎?

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老舍先生有一本描寫車伕悲慘生活的小說《駱駝祥子》,以祥子為主角,描寫了民國初期的社會狀況,百姓生活的悲慘遭遇。後來被翻拍成電影,戲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品。老舍先生對祥子生活遭遇的描述令人為之動容,十分詳盡。而其真實的情況也是這般,車伕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被壓榨,在各個階級中周旋,賺的都是血汗錢。這些車伕在之前大多數都是農民,因為農村的生存發展存在很大問題,農民靠種地已經無法供養自己的家庭,又沒有接受過教育,他們只能靠體力活吃飯。

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汽車,電軌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廣並沒有讓人力車出現頹勢,反而需求量更多,但不是每個車伕都能每天拉人掙錢,當時的人力車市場是人多車少的境地,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平均也是四個車伕共用一輛黃包車。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貧窮的車伕想要拉到更多的客人,工作更長的時間,就只能拿錢送禮,租到一輛車,除此之外還要交定金給車行,所以在車伕賺到錢之前已經欠下了一筆錢。

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車伕自己一個月掙下的錢都不夠自己一個人開銷,更不要說要養活一家人了,因此,有無數個家庭就這樣破碎了,車伕的妻子孩子露宿街頭,活活餓死的人不在少數。即使是沒有家庭需要供養的車伕也過著艱難的日子,因為常年的“牲畜式苦力勞動”,讓他們身體無法承受這種負擔,很多車伕病的病死的死,整個車伕生涯不超過十年。因為條件簡陋,冬冷夏熱,他們總是和天氣逆向而行。就這樣一批又一批,即使知道這是嚴重的剝削,但是對那些沒錢生活的人來說也成了一種希望。

民國黃包車伕:靠體力活吃飯,一般都活不過40歲

就這樣對他們的剝削持續了半個世紀,後來這種職業漸漸消失,中國也進入了電動工具的全面推廣時期。他們也不僅僅是車伕,還是落後中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