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王們明知要被削弱實力,卻為何沒人抵制?

中國是一個將權謀玩到極致的民族,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就是其中翹楚。它將諸侯王的繼承權範圍,由嫡長子擴大到每個兒子身上,如此一來諸侯王死後,封地就會被兒子們瓜分得四分五裂。

這是一個比陰謀更厲害的陽謀,佔盡大義名分,極大程度地彰顯了皇帝的恩德,利益受損的諸侯王明知是皇帝的計謀,卻又不得不遵從。

諸侯們不抵制推恩令,是因為繼承王位的那一支勢單力薄,抵制不了。而沒有繼承資格的諸侯王諸子對此感恩戴德,誰若抵制,誰就是斷他們前程的仇人,不需要朝廷動手,他們自己就能弄死抵制者。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王們明知要被削弱實力,卻為何沒人抵制?

劉邦建立漢朝時,大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這些王爺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軍政大權,一個個如同土皇帝,對中央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某些諸侯王擁有數十座城池,封國有千里之廣,其中多有不法之事。朝廷若是不管,藩國就成了治外之地,不利於中央的統治;若是管,不願受束縛的諸侯王們動不動就打算謀反。

漢文帝時期,如何限制及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已然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漢景帝登基後,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

雖然七國之亂被迅速平定,但對漢朝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也造成極大打擊。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削藩不是解決諸侯王問題的最好辦法,削一兩個沒什麼用,削多了容易激起叛亂。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王們明知要被削弱實力,卻為何沒人抵制?

怎樣做才能既削弱諸侯王勢力,又不至於引起動亂呢?漢武帝用一道“推恩令”,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削藩,還把諸侯王的兒子們都封為列侯。按照正常的繼承原則,諸侯王的兒子們只有一個能繼承爵位及封地,其他兒子成家後分點財產自立門戶,逐步淡出封國的權力中心。

但武帝推恩致所有諸侯王諸子,無論排序和嫡庶,每一個王子都能被封為列侯。

王子們的封地從哪裡來?當然是從父親的封國來。

實施推恩令後,“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封國就這樣越分越小。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王們明知要被削弱實力,卻為何沒人抵制?

對於朝廷來說,侯爵雖然增多了,可中央什麼都不需要付出,侯爵們的食邑全都自於藩國,當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對於諸侯王來說,可就心情複雜了。雖然明知推恩令會削弱藩國,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拒絕不了讓兒子們都成為侯爵的誘惑;

對於沒有繼承資格的王子們來說,這簡直是天降餡餅。誠然,父親的家業被分小了,可這和他們有什麼關係?他們本來是分不到封地的,現在分到的再少,也比分不到要好。

真正反對的只有那些嫡長子,推恩令瓜分的是他們的利益。可嫡長子只是一個人,面對的卻是數名或數十名、上百名支援推恩令的兄弟。兄弟們人多勢眾,他幹得過嗎?幹不過。

漢朝諸侯王們的生育能力,令人歎為觀止。武帝的異母兄長、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據說有120多個兒子。曾經,誰家兒子多代表著家業興旺,但推恩令一實施,兒子多的諸侯王可就慘了。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王們明知要被削弱實力,卻為何沒人抵制?

如果某位嫡長子表現出反對推恩令的傾向,他就成了兄弟們共同的仇敵。有能耐的王子,會以各種手段收拾住嫡長子,讓他不敢再發聲。沒能耐的王子,還有朝廷這座大靠山,只要向朝廷密告嫡長子有不法之事,朝廷一查一個準,嚴重的甚至會取消嫡長子的繼承資格。

這倒也不是誣陷,劉家這些宗室們,就沒幾個清白的。哪怕沒有魚肉百姓,貪個花好個色總是免不了的,更有甚者,竟還把手伸到姐妹們頭上,敗壞了道德倫常。

總之,漢武帝所用的推恩令,是一個絕妙的分化諸侯王之計。“諸侯王封國”這塊大蛋糕被一層層分下去,勢力、資源集中不起來,也就沒能力再和中央政權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