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有一套嚴格規定,其中比較常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主要是為了保證皇位的繼承持續正統,維護統治的穩定。當然如果皇帝沒有兒子,那麼可以退而求其次,採取“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這一方式在商朝最為普遍,主要為了防止皇帝死後繼位的太子年幼,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面。後來明朝的《皇明祖訓》中也有一個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有了這些規矩,所以大家也就都按照程式辦事,從而保證皇子皇孫們不至於兵戎相見,避免大家為了爭奪皇位弄得你死我活、生靈塗炭。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很不巧的是,在明朝和清朝還真的就有幾位皇帝沒有皇子(有的本來是有的,但都早夭了),比如說明朝時期有正德帝朱厚照、景泰帝朱祁鈺、天啟帝朱由校,清朝時期有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tian)、宣統帝溥儀。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正德帝和同治帝(這兩人剛好本身都是獨子,而且又沒有兒子)的兩位繼任者的故事,雖然後來都是堂兄弟嘉靖和光緒繼位,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繼任正德帝朱厚照的嘉靖帝朱厚熜,他本來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祐杬死後,他繼位為興王。朱厚照南征“寧王之亂”時“不慎”落水,此後便一病不起,不久便駕崩了,由於生前未能留下子嗣,誰來繼承皇位成了一個大問題。當時立誰為新皇帝的主動權完全掌握首輔楊廷和和張太后(朱厚照母親)手中,其中可供選擇方法有三種: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第一種是往上追溯,從朱佑樘(明孝宗,朱厚照父親)最大的弟弟也就是興獻王朱祐杬(yuán)這一脈作為繼承人,而朱祐杬又只有一個兒子朱厚熜,誰來當皇帝不言而喻,但是前提是楊廷和以及張太后首肯。

第二種是入嗣(嗣就是過繼的意思)朱佑樘,從朱佑樘弟弟的兒子們中挑選一個過繼給朱佑樘繼承大統,這個主動權也完全掌握在楊廷和與張太后手中,當然最好能找個“聽話的”,聖旨一出,估計也沒人敢違抗。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第三種是入嗣朱厚照,從朱佑樘親兄弟們的孫子們中挑選一個過繼給朱厚照繼承大統,其中主要缺點是血脈和朱厚照差的比較遠。

經過商量,大家一致選定了朱厚照的堂兄弟朱厚熜繼承大統,當然是希望先繼嗣再繼統(入嗣朱佑樘,因為如果不入嗣,則等於直接宣佈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斷後了,滿朝大臣就是不忠於兩位先帝),可是楊廷和在起草聖旨的不知為何(也可能是故意的,估計是想等到朱厚熜到北京後,再給這個只有十五歲的新皇帝來一個下馬威)沒有提入嗣的事。結果沒想到少年老成的朱厚熜不吃楊廷和那一套,既然聖旨裡沒有提入嗣,那就沒必要認孝宗為親爹,從而導致了明朝為期三年的“大禮儀”時間,最終以嘉靖皇帝“廷杖斃命十七個大臣”而取得了完勝。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很多人會有疑問,能當皇帝就好,入不入嗣很重要嗎?我只能說在古人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說如果朱厚熜入嗣了孝宗,那麼他和朱厚照就成了親兄弟,理論上他的親生父母見到他以後就必須要下跪行君臣之禮(當然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他還只能叫自己的親生父親為“叔父叔母”,這對於從小就孝順的朱厚熜是不能接受的。不僅如此,朱厚熜父母以及祖父母去世後所受的待遇也會完全不同,在下葬規格極為講究的古代,這一點也非常關鍵。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和嘉靖帝不同,光緒皇帝載湉被慈禧太后選定為“繼嗣和繼統”的繼承人,聖旨裡寫得一清二楚,國家利益為重,醇親王奕譞不管有多捨不得兒子也沒有用,所以也就不存在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事件。因為載湉直接被“過繼”給咸豐皇帝,所以他繼承皇位以後,那麼他和原來的親生父母自然也就成了君臣關係,作為親生父親的醇親王奕譞以後見到兒子是必須要磕頭的。

同樣是堂兄弟繼位,為什麼說嘉靖和光緒的“繼統”有本質區別

所以說,雖然都是堂兄弟繼位,嘉靖最終走的是“繼統”這條路,而光緒皇帝走的是“繼嗣加繼統”這條路,兩人的繼位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