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劉秀:偉略開後漢,英雄配紅顏

歷史上有三個時段最為模糊,一是南北朝,二是五代十國,再有便是這東漢開國之時。

前兩個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兩個時段,皇帝和政權走馬燈樣的變個不停,城頭頻換大王旗,即使是資深的歷史愛好者,讀到這一時段也感覺頭大,且沒個明確的主線,無法把握。

但這東漢初年也沒幾人知道箇中的精彩,從開國似乎一下就跳到了三國,其中能記得住的名人少之又少,這中間百餘年的歷史在國人心中,幾乎就是是空白,而整個東漢,貌似都是給英雄輩出的三國所做的鋪墊。

沒辦法,西漢開國時,有劉邦同項羽的鏖戰,有漢初三傑的風采,有呂后和戚夫人的宮鬥,好戲連臺,他們都是光耀歷史的天皇巨星。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漢末就更不用說了,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一眾風雲人物,加上週瑜、呂布、小喬、貂蟬,美人英雄,波瀾壯闊,讓人讚不絕口,是融化在血液中沉澱,他們共同奏出了一曲帝國的輓歌,也滿足了人們的浪漫幻想。

然而,夾在二者之間的東漢就顯得很尷尬了,其開國皇帝劉秀的識別度也是不高,很多人能知道“蜀中無大將”的廖化,卻並不一定認識這“獨冠百王”的劉秀。

他好像要藉著王莽篡位一事,才能關聯上他來,即使在他的家鄉,現在的認知度也不高,很悲哀。

造成這樣的原因,關鍵是沒有一個如《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來支撐,而那個《東漢演義》的水平實在是太渣,完全起不到宣教的作用。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現在一提起中國頂級的帝王,偉人的那首《沁園春》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已是定論,但也許是因為詩詞格律的原因,我覺得,如果將這宋太祖置換成漢光武,可能更合適些。

雖說劉秀是開國皇帝,但按國祚的傳承來看,東漢應該算是西漢的延續,一般來說,這樣的皇帝再是英明神武,但總是感覺缺了些什麼,如那南宋的趙構,如果不是嶽王爺和秦奸臣的幫襯,其面目又有幾人能識得?更不要說那少康復國及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了。

但是,劉秀卻是傳統意義最合格的皇帝,是最少被人詬病的皇帝,能與其媲美的,怕只有周世宗柴榮。

我對劉秀的認識,是在改革開放後買的一套蔡東藩著《歷朝通俗演義》,不過也是匆匆地瀏覽了一下,除了一個昆陽之戰,再加上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外,也無太多的印象,只是感覺是個好皇帝,至於好在何處,卻是道不出來的。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新莽末年,同哥哥劉縯一起在家鄉起兵,後稱帝,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他結束了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在位期間,注重與民生息,推行儒學,社會安定,這一時期被史家贊為“光武中興”,年62歲時離世,諡號光武,後世稱為光武帝。

他本是一個在家種地的農民,卻套著個據說是源自漢景帝后裔的光環,不過我想,大概也如同後世那“織蓆販履”的劉備一樣,這麼多年的開枝散葉,誰也弄不清楚這來源的真假了。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正是因為如此,在史無前例中對他的讚譽也很少,那時候,可以讚揚流氓無產者出身的劉邦,可以高抬那討口子出身的朱元璋,但對劉秀,卻鮮見其頌揚,可能也是他的血統中,疑似有著宗室的成分吧。

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雖然也經歷過稼穡之苦,而從他同哥哥起事時,能一呼百應狀態來看,雖說不能說是豪強大族,但至少是地方上有一定勢力的大戶人家。

因為,他還曾去長安求學,當過幾天的太學生,只是不知是何原因沒拿到“畢業證”,大概屬於大學肄業的水平吧,儘管如此,如果只算曆代的開國之君,可能他的是學歷最高的皇帝了。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正是在這座“超一線”城市中,他這個來自八線城鎮的郊區農民是大開了眼界,他看見了騎著高頭大馬的禁衛軍首領,率領部屬威風凜凜走過他的身邊;看見貌美如花的豪門千金陰麗華的車隊駛過,於是留下了那“當官要當執金吾,娶妻要娶陰麗華”的誓言。

劉秀生性寬仁且“多權略”,處新朝王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之時,他在哥哥的鼓動下,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起兵,開啟了他人生的另一條輝煌之路。

鬱郁舂陵舊帝家,黍離千古此興嗟;

蕭王何事為天子,本愛金吾與麗華。

因為劉秀兄弟是在南陽郡的舂陵鄉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他們與綠林合軍一處,給新朝軍隊以重大打擊;隨著他們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史稱更始帝。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這一舉動引起王莽的高度重視,槍打出頭鳥,遂重兵42萬人圍攻新政權的重鎮昆陽,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於是,著名的昆陽之戰爆發。

這是劉秀揚名最重要的一戰,正是在這次的戰爭中,劉秀僅率13名人乘夜殺出重圍搬來援兵萬餘人,並連同城不足萬的兵力,裡應外合,將王莽軍中殺得大敗,新朝主力在昆陽城下灰飛煙滅,從根基上動搖了王莽統治的基礎,面臨土崩瓦解的境地。

接下來,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新朝軍隊節節敗退,重鎮一一失陷,隨著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兵之中,存在14年王莽新朝徹底覆滅。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但是,取得勝利後的更始王朝隨之陷入了內亂,劉秀的哥哥劉縯無故被害,劉秀也自身難保,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顯示出旁人難以再現的隱忍,以示自己對更始王朝的效忠。

他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絕口不提哥哥被錯殺一事;他低調謙恭,有功不居,竭力結交更始帝身邊重臣,他的態度讓皇帝倒覺得有些對不起他了,不但沒有加害於他,還給他封了侯。

封侯後的他衣錦還鄉,迎娶了他日思夜想的大美女陰麗華,但他也知道,更始皇帝對他的信任基礎是很脆弱的,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他唯有對更始王朝作更大的貢獻,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雖然王莽的新朝覆滅了,但在此過程中,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在爭鬥中是處於觀望態度的,更始帝上位後,這些地方軍閥們也並未歸附,從而形成了一個個的割據勢力,如同唐朝後期的藩鎮一般;另外,在山東還有規模龐大的赤眉軍日益壯大。

為讓這些地方勢力歸順更始王朝,對其進行安撫是政權穩定的重要環節,於是,劉秀主動要求出撫河北,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

過程中,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四八豪傑會聚,遂起自立之意,名為“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為取得這些地方豪強的支援,與勢力最大的真定王劉楊結盟,劉秀迎娶了外甥女郭聖通,,而此時距他迎娶陰麗華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是權宜之計還是利益被逼,抑或還有其他原因,就見仁見智了。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接下來,他拒不回長安受封賞,殺死更始帝派來的監軍,擊殺更始帝派來河北的大員,史稱這時的劉秀“自是始貳於更始。”也就是同更始王朝徹底決裂,並在河北鄗城即皇帝位,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繼而,他擊滅赤眉,掃平關東,得隴平蜀,用了12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統一後的他,以柔道治國,偃武修文,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勵精圖治,在努力強化中央集權的同時,簡化機構,裁減冗員,整頓吏治,提倡節儉,輕徭薄賦,不尚邊功,崇尚儒術,一切以恢復民力,發展生產為最高宗旨。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這措施的實行,使得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局面,故史學大家司馬光言:“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而千年後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他的讚譽更高,說他是“允冠百王。”

不僅是王夫之,歷代史家和賢君名臣對劉秀的評價都很高,他幾乎是一位完美的帝王,鮮有責備之言。

晉簡文帝說他是雄主之最,梁元帝說是劉秀極優。朱元璋說他有安萬世之功,楊廷和等人贊為劉秀最賢,歷代的讚譽之聲是好評如潮,這主要是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他是歷史上極少的不殺功臣的君主之一,最著名的便是所謂“雲臺二十八將”,除戰死沙場的外,皆得善終,這同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屠戮功臣是天差地別。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鳥盡弓藏”是眾多開國君王普遍的畫風,而劉秀卻能至始至終地善待這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何況他連後世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也未曾用過,所以,唐代名臣李靖說:“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

他寬厚仁慈,即使是曾經的仇敵,亦能做到仁至義盡,謀殺了他哥哥的朱鮪來降,他不僅重用,還賜予高官厚祿;昔日的主子劉玄被赤眉軍縊殺後,他將其妻兒接來照顧,還將其在個兒子封為侯;曾經被立為傀儡皇帝劉盆子歸降後,他亦善待,賜與大量的田地以為養身之用,這樣的帝王,千古罕見。

他一生沒有荒淫暴虐的記錄,對愛情的忠貞也讓他加分不少,雖然他為了擴大勢力同真定王劉揚聯姻,迎娶了郭聖通,但是,即使在劉揚謀反伏誅後,他反而將其冊立為皇后,並大赦天下,普天同慶;從中也能看出他的政治智慧遠超常人,自此,河北反對派勢力自行消亡。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不得不說劉秀的一生遇到了兩位好女人,雖然郭聖通“入主長秋,寵映椒房”,劉秀對她是十分寵愛,她卻是“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

而當初戀情人陰麗華來到身邊後,也是“雅性寬仁”,當劉秀有了立她為皇后的想法時,被她嚴辭拒絕,直到後來郭氏漸次失寵後,劉秀才讓她去了兒子的封地,去當了皇太后,陰麗華方才“元配歸正”地登皇后位。

可以說,劉秀的這前後兩位皇后,是集中國婦女美德於一身的典範,卻都被運氣爆棚的劉秀給遇到了,而他對她們二位也是恩愛有加,有始有終,這羨煞了後世多少帝王。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不過,有時候我覺得,最容易出名的皇帝,是花邊新聞滿天飛的皇帝,沒有褒姒誰認識周幽王;沒有趙飛燕,你漢成帝又算哪把夜壺;唐玄宗如果沒有楊玉環,就不會成為最有故事的皇帝;司馬炎沒有羊車望幸,只是那數百位皇帝中一個普通的存在。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對一個皇帝知名度的提升,沒有這些風韻之事還真不行,至少是會大打折扣的,可惜,這劉秀真是的啥都沒有,著實可惜。

武功戰力、治國水平、宅心仁厚的劉秀,除了那喜歡些圖讖之事,沒有明顯短板,可以說是歷朝最完美的帝王楷模。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但是,卻也留下一個難解的困局;外部是地方豪強的勢力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對內是外戚、宦官、小皇帝的輪軸轉劇情,反覆上演,這成為東漢後期的主旋律。

這都源自於他對世家豪族一味地妥協,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他幾乎所有的將領都有著豪族背景,放任的結果就是東漢一朝中央積弱,看著地方勢力一天天地做磊,以至遺患後世,直至滅亡。

《後漢書》對他的評價是:“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然而,如果換位思考,從劉秀的角度來看,他成功的主要依靠物件就是地方豪強,讓他自斷臂膀去打擊這些勢力,怕他是萬萬做不到的,而王莽損害本階級利益所帶來的惡果,他是親眼目睹,所以,我們不能以現代的觀念去苛求古人。

再有一個很詭異的是,自劉秀以後,除明、章二帝尚能保持他的餘威,稍有稱道之處外,和帝以降便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短命皇帝多,昏庸皇帝多是其特徵,特別是那桓、靈兩朝,直接將東漢推入了群雄爭霸的三國亂世。

夾在漢初的三國的縫隙中,這劉秀雖然如日當空,但我覺得覺得,他還不能算是一個有開創精神的英主,至多算是一個完成的明君,特別是在帝國版圖的擴充套件上,不僅沒有任何作為。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連那早已納入漢家疆域的西域歸附匈奴,也沒有任何的對策,導致這些地方全部落入了匈奴的掌控之中,也許,是他上位後忙於國內戰事而無暇顧及,這怕是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了。

還是漢明、章兩位皇帝在位,才有竇固和耿秉及班超等人,重新將西域奪回,打通了絲綢之路,然而,隨著東漢帝國日趨衰落,最終在靈帝末年,徹底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要說他不殺功臣,這是事實,但卻也並非絕對,韓歆、彭寵、鄧奉和伏波將軍馬援,至少是直接或者間接死於劉秀之手;特別是郭皇后的親舅舅劉揚之死,他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這幾位的後人,那是相當的好,不說是將當時還是貴人的郭聖通封為皇后,對韓歆的家族也是賜以金錢和糧食,還以大司徒之禮安葬了韓歆,這都充分說明了劉秀性格上殘忍和仁慈的兩個方面,只是他拿捏得特別好而已。

而且,在對貴族和豪強的寬容上,劉秀也做得很過分了,他姐姐的家奴在大街殺人,帝都市長處理案件並對其執行死刑,劉秀姐姐氣憤地衝進宮理論,要求放人道歉,誰知這洛陽令董宣打死不從,拒不道歉,劉秀便叫人按著董宣的頭,強行讓他向公主低頭認罪,這便是著名的典故“強項令”。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劉秀對豪強的胡作非為,特別是土地兼併也曾做過努力,他分佈“度田令”,以其止住這一現象的蔓延,但終究在強烈的反對下,未能徹底地貫徹下去,終以虎頭蛇尾的結局,無疾而終。

所以,終東漢一朝,就是個豪門恣意橫行的天下,秦皇漢武好不容易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央集權體制,在劉秀手裡成為塢堡遍地的“封建”社會,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無異於是歷史的倒退,也是三國亂世的重要起因。

表面上看,劉秀是完美的,但完美便代表著平淡,想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元璋,劉邦,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突出的優點和缺點,周身都帶有分明的稜角。

近乎完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一生寡淡如水,存在感這麼低

而劉秀呢?他缺乏歷代開國帝王帶頭大哥的那種英雄氣概,這在氣勢上就失分不少;特別是在哥哥被冤殺後,作出各種示弱的姿態來保全自己,也引起了後人將他看輕。

所以,現在除了他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似乎就啥都沒有了,因為,他的一生寡淡如水,缺少一個能讓人記得住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