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公元1080年2月,蘇軾被遣往黃州做團練副使。被貶謫的日子不好過,縱使心胸大度者如蘇軾,也忍不住有些小鬱悶。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寫下了一首《卜算子》。對比起以往的粗狂豪放和大開大合來,這首《卜算子》顯然是婉約了許多。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在用詞、寫作手法等方面,蘇軾就含蓄了很多。也正是因為如此,針對這首詞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說,這首詞是關於愛情的;但是也有人說,這是蘇軾用來詠志的;甚至還有人說,蘇軾在這首詞裡有語法錯誤。這到底是為何呢?有人主張: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悼亡愛情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詩詞的大意是說:天色不早啦,殘月已經高掛,人群也開始變得安靜。在這種時候,除了那飛翔的大雁,誰還能注意到幽居人在獨自徘徊呢?而這大雁也是不好過,它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於是,它挑揀完了所有的樹枝也不肯停下,最後反倒在沙洲裡忍受寒冷。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乍一看,這好像的確是個愛情故事,還是那種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古代貫會用大雁來象徵堅貞不屈的愛情。因此,這詞中的大雁自然就是指對蘇軾有情的痴心女子。大雁“有恨無人省”,是說蘇軾沒有成全這女子的一篇痴心;而末尾的“寂寞沙洲冷”則說明這女子怨恨而終。

不過,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在沈雄的《古今詞話·詞話》中,大雁代指的就是一個名叫超超的女子,她對蘇軾一往情深,卻被蘇軾辜負,待到蘇軾在得到她的訊息時,她已然香消玉殞。因此,蘇軾作詞《卜算子》一首,用來悼念佳人。

當然,除了沈雄的《古今詞話》以外,在李如篪的《東園叢說》、袁文的《甕牖閒評》等諸多記載中,大致上都有這麼一個痴情女子,她雖然身份不定、行為處事也有不同,但是不變的就是她對蘇軾的一番情深義重。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也正是因為這些記載,才讓不少人都覺著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其實就是一首寫情詞,格局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不過,針對這種說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意見:在這部分人眼裡看來,蘇軾明顯是在詞中把自己比喻為鳳凰了。因此,詞作要表達的意思就遠比大家看到的要高遠很多。詞以詠志,表明蘇軾的立場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中表示

:‘揀盡寒枝不肯棲’之句,或雲‘鴻雁未嘗棲宿樹枝,惟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認為蘇軾是寫錯了。畢竟,大雁本就不是棲息在樹枝上的,又怎麼會在梧桐樹枝上挑挑揀揀呢?

針對這種看法,有些學者則認為:蘇軾在這裡其實是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正因為大雁不會去挑選樹枝,所以才更能體現出作者的高潔和不同他人同流合汙的堅貞不屈。當然,從這些小爭議上其實可以看出:這部分文人學者認為蘇軾的這首詞,意在詠志。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在詞中,蘇軾明顯表現出了一種“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孤獨感,正因為蘇軾不肯隨波逐流,所以才寧願捨棄安慰日子,也要在“沙洲”上忍受寂寞和寒冷。而瞭解過蘇軾當時的境況以後就會發現,蘇軾寫的內容,其實描寫的就是他當時的狀況。

蘇軾為何會在黃州寫下此詞?這還得從烏臺詩案說起,而烏臺詩案的前情自然是跟王安石變法有關係。王安石變法時,蘇軾作為舊黨派人士的代表之一,在政見上和王安石多有分歧。可以說,蘇軾對於新法或者是王安石本人的牴觸,那是極其明顯的。

後來,蘇軾不敵王安石有靠山,被趕出了朝堂中心,到地方為官。蘇軾在被貶謫的路上,更是見識了變法帶來的後遺症:百姓們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於是,憤怒的蘇軾寫下了不少諷刺新法的詩詞。而這些詩詞,就成了政敵彈劾蘇軾的有力證據。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御史何正臣等人認為,蘇軾這是在藐視皇家尊嚴,譏諷朝政。要知道,王安石被罷黜相位以後,推行變法的就是神宗本人,蘇軾寫下那般大逆不道的詩詞,豈不是在借諷刺變法為由、進而抹黑皇帝的形象麼?

畢竟,蘇軾在自己的作品中明明白白寫著這樣的內容: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於是,1079年7月28日,蘇軾被捕了,而這就是世人皆知的烏臺詩案了。此次事件過後,蘇軾被貶黃州。

然而,就算蘇軾遭此大難,但是他不與新黨派人士同流合汙的決心卻依舊在。這不正暗合了這首詞的意境嗎?而且,不少學者認為,“揀盡寒枝不肯棲”並沒有出錯的原因在於:蘇軾壓根兒就不是把自己當成大雁了,而是自詡為了可以涅盤而生的鳳凰!

有人說蘇軾的《卜算子》寫情;也有人說雖有錯句,但意在詠志

高傲如鳳凰,才會在挑揀不到合適的梧桐樹枝以後,寧肯在沙洲中忍受寂寞,也不願意讓自己將就。就如同蘇軾先前在作品中所寫的那樣: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向方知冀北空,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

他不肯委屈自己違背自身信念的態度,從來都很堅決。結語

所以,私以為這首詞的確是詠志的,它從側面表明了蘇軾本人不願委屈自己志向的決心。而這之後,蘇軾的境遇也的確如詞中所寫的那般:寂寞沙洲冷。他算是看透了這世間的無情,也因此把注意力過多分散在了山水大自然之間。

估麼著蘇軾自己也是無力的,他既沒有能力改變朝局,也不願讓自己去跟政敵低頭。如此難堪的局面下,蘇軾只得改變自己的態度、轉移自己的視線。這大約就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吧:青年的充滿夢想、中年的百般奮鬥再到老年的淡薄俗世,這種“歸去”情節的背後,其實還是表現了蘇軾的不願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