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俞樾的筆記小說《右臺仙館筆記》,翻譯時稍有改動。

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在安徽績溪縣,有一個老爺子姓殷,叫他殷老爺吧。殷老爺有個好友姓老爺,兩人關係非常好,那用劉能在小品《捐助》中的話來說,那就是“一起種地,兩家合夥;除了老伴,不分你我”。

柳老爺身體不好,老來得子,六十多歲的時候,柳老爺不行了,兒子才七八歲。柳老爺妻子已經去世,自己又要去了,所以他只能把孩子託付於好朋友殷老爺。面對好友託孤,殷老爺涕淚橫流,答應一定會照顧好大侄子,會把他當成親生兒子一樣。

就這樣,柳老爺帶著遺憾去世了,殷老爺不負期望,確實拿柳公子當成親兒子一樣教育。

但是,柳公子不怕殷老爺,畢竟不是自己親爹,再加上殷老爺不可能天天盯著他,無人約束以及教育不足,所以這孩子慢慢就變了,書也讀得很少。長大以後,由於家中有錢,柳公子不但整天吃喝玩樂,逛青樓,下館子,還被人帶的開始賭錢了。

而在這期間,殷老爺多次勸他好好讀書,將來就算考不上功名,也可以經營生意,成家立業,以至於痛哭流涕,就希望柳公子能夠上進一些,不要那麼墮落。但是,柳公子根本不聽,自己成年了,沒人管得了他。

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眼見柳公子賭錢越來越厲害,又屢教不改,殷老爺決定換個方法。

殷老爺買通了柳公子身邊的兩個小混混,這兩人每天帶著柳公子四處玩耍、賭錢。殷老爺讓這兩人慫恿柳公子賭大一些,於是柳公子輸得越來越多。沒錢了,兩人慫恿柳公子變賣家裡的字畫、古董、傢俱等。再後來就賣田產,很快田地也都被賣完了。田賣完了,那就賣房子,不到半年,幾處房子也都賣了,柳公子已經沒有住的地方了。

而柳公子賣的字畫、古玩、金銀器具、農田、房子,殷老爺都用別人的名義,低價買來了,他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其他地方,農田也安排人耕種,凡是柳家的東西,他一分一毫都不取,只是放在那裡。所以,柳家的東西還是一點沒少,甚至更有錢了,殷老爺為了這些東西,倒是花了很多錢。

而這件事,柳公子並不知情。

起初,柳公子還去到親戚朋友那裡,蹭吃蹭住,但因為沒錢,很快就被趕走了。他又去廟裡、道觀裡借住,和尚道士也不肯。最後他實在沒有了去處,又不會出力做事,只能淪落為乞丐。白天,他在街道人家乞討,晚上隨便找個地方,鋪了破席子睡覺。

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沒人的時候,柳公子也很後悔,常常小聲哭泣。是啊,如果自己早聽殷老爺的話,那麼他就不會淪為乞丐了,就算考不成功名,起碼可以住著寬敞的大房子,吃著美味佳餚。

看到柳公子行乞有一段時間了,性子也磨礪了很多,於是殷老爺把柳公子請回家中。

柳公子來了之後,殷老爺讓人給他洗澡、換衣服,給他豐盛的美食。吃完後,殷老爺說:如果你過去肯聽我的話,也不會如此啊?現在,你知道我的話有道理吧,知道我是為了你好吧?柳公子痛哭,磕頭認錯。

不過,殷老爺沒有把那些東西還給他,只是說:你以前賭錢輸掉的那些錢、古玩字畫、田產房子,已經沒有了,我也買不起,所以你只有發奮讀書,或許還能有所成就。我可以資助你一些錢,你拿去買書和衣服,到私塾裡好好用功吧。

柳公子果然拿了錢,去私塾裡用功讀書了,一年之後,他就成了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有了進入學府學習的資格。他也沒有驕傲,依舊發憤苦讀,決定要考個功名,這才能對得起父親和殷老爺。

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殷老爺一看柳公子已經改過自新,抽了時間,又把柳公子叫到家中,他把之前買來的柳公子家的古玩、字畫、傢俱、田產、房子、金銀器具等等,全都還給了柳公子,包括僱人種田賺到的錢也都還給了柳公子。

柳公子一看,心中萬分感激,說不出一句話,眼淚早已經流下來,他連忙跪下給殷老爺磕頭。

殷老爺扶起來他,說:以前我看你沉迷賭博,勸說無用,語言已經改變不了你,不到山窮水盡你不會改的,所以才出此下策,就是要讓你置之死地而後生。那些慫恿你變賣傢俱的賭徒張三李四,也是我派去的,你賣出去的東西,我也託名他人,低價購買了來,就是為了今天。現在,這個計策已經成功,你也已經改變,只要好好讀書,前途不可限量。我已經老了,行將就木,黃土埋到眉毛啦,哪天若是死了,到地下看到你父親,也不會愧疚了。

民間故事:老友託孤,老翁賄賂混混,慫恿好友兒子輸光一切

柳公子已經哽咽無聲,唯有磕頭感謝,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當地人聽說了這件事後,又向當初陪著柳公子的那幾人打探清楚,這才知道殷老爺良苦用心,紛紛稱讚殷老爺的義氣深重,又有遠見,常人遠遠不如。

再後來,柳公子考中功名,做了官員,他不忘殷老爺的教誨,為官清廉,仗義疏財,幫助了很多老百姓和窮人、乞丐等。他對殷老爺孝順至極,還經常接回家,當成親生父親一樣孝敬。一時,兩人之事,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