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即將在12月31日到期。截至12月22日,全國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市場風起雲湧,碳交易轟轟烈烈,除了大型企業,個人如何加入這一“碳風潮”?

在螞蟻森林裡收取15g綠色能量,用幾年時間在千里之外種下一顆梭梭樹;在地圖軟體上用乘坐公共交通換取5kg低碳能量,積累20次可以兌換一卡通5元充值卡。

這是如今常見的個人碳市場產品,但離透過碳交易獲取“真金白銀”,似乎尚有距離。3月釋出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中提到,個人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之一,可以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個人如何參與碳交易?又如何透過碳交易鼓勵更多人參與低碳行動?

哪裡坐地鐵更低碳?

12月17日,深圳多了一顆“低碳星球”。“低碳星球”可將使用者透過騰訊乘車碼參與的公共出行行為,科學核算二氧化碳減排量,積累相應碳積分。小程式與騰訊乘車碼的兌換商店進行聯通,實現相應的積分禮品兌換。

北京商報記者登陸“低碳星球”小程式發現,該小程式介面美觀,遊戲性較強,透過累計積分,不僅可以兌換禮品,還能升級家園形態。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參與了聯合出品,市民可以在程式內開通個人碳賬戶,透過低碳出行產生的碳積分,將成為未來碳資產的一部分。

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將公共交通出行轉換為積分,透過累積積分的形式兌換禮品,這種鼓勵公眾低碳出行的形式並非首次。

2019年7月,四川上線“早點星球”環保積分平臺,接入天府通、成都公交等平臺,將市民綠色出行轉化成“星球幣”,可兌換各類禮品;2020年9月,北京市推出“MaaS出行綠動全城”碳普惠激勵機制,公眾透過高德地圖導航綠色出行,就能獲取積分兌換禮品。

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實際上,大眾熟悉的螞蟻森林與之概念也類似。每天的行走步數、線上繳費等可以兌換成能量,這些都是減少碳排放的行為。截至2020年3月,螞蟻森林參與者達到5。5億人,累積碳減排1100萬噸。

有趣的是,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各地綠色出行的“值錢程度”並不相同。四川將每次公交出行碳減排量算作64g,深圳每公里純電動公交出行可減少碳排放量46。8g,而在北京乘坐5站公交,則能收穫2500g能量球。

每次出行的碳排放量是如何計算的?這或與不同地區市民平均出行里程、出行選擇等因素相關,這些都將導致該種情形下的排放因子有所區別。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釋出的《北京市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試行版)》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釋出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學(試行)》發現,透過極其複雜的公式計算後,北京軌道出行每公里公里碳排放因子為28。6gCO2/PKM,深圳軌道出行的碳排放因子為34。5gCO2/PKM。簡單來說,在北京坐地鐵比在深圳坐地鐵更低碳。

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解密“碳賬本”

除了綠色出行,低碳生活還有更多內涵:垃圾分類、二手流通、購買低碳商品等。

“對於個人來說,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減碳手段。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生產、運輸等各個環節裡的碳排放。比如服裝、圖書、家電等的二手買賣,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已經貢獻了碳減排。再具體到我們二手買賣的衣服是化纖的還是真絲的,或者是棉布的,不同材質的碳的減排量也是不同的。”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副秘書長魏玉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但相比於容易量化的綠色出行減碳量,計算其他個人綠色消費的減碳量難度更大。且各個企業埠資料難以完全打通,僅是記錄難度就很大。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針對個人減排資料標準化難題,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解決方案。如北京商報記者從今年服貿會上了解到,“綠普惠雲-碳減排數字賬本”是第三方數字化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臺,以《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團體標準為依託,透過計算引擎將碳減排標準模型化輸出,幫助企業量化、記錄使用者的綠色行為。

北京綠普惠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南青介紹:“碳減排數字賬本並不是要使用者在我們的APP上進行資料記錄,而是與有場景的企業進行合作,幫助企業建立個人碳賬本。如果個人想要在前端看到個人碳資料,從技術上可以實現,但具體落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實際上,“碳足跡”幾乎相當於日常生活足跡。將日常行為換算成相應的碳減排數值,離不開全面的個人資訊採集。個人資訊保護日益加強的背景下,公眾是否願意提供資訊、資料如何儲存等問題也並不容易解決。

從“能量球”到碳交易

對於以自願為主的個人碳賬戶來說,推廣的核心在於激勵機制,即所謂“碳積分”如何更有吸引力。

“說實話,現在的獎品吸引力其實不是很大,地圖的那個介面我也不是很喜歡,更希望可以是直接的現金券。收能量球的話大概就是記起來去收一下,身邊的朋友在收這個能量的也不是特別多。”在北京工作、經常綠色出行的小妮直言。

從螞蟻森林到個人碳賬戶 碳交易會是你的“生財之道”嗎?

“碳積分或碳幣只有能夠參與市場交易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積分兌換’的激勵方式效果並不明顯,通常積分兌換的商品或服務價值還是比較小。未來個人碳普惠交易市場的建立,在積分的基礎上,還需要探索更多樣、更有力的激勵措施,比如深圳對碳積分進行免費停車的獎勵,成都可以用碳積分抵消交通罰分,這些都是比較稀缺的資源,激勵力度會大些。”蔣南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已於7月16日開市,開盤價為48元/噸。全國首筆碳交易價格為52。78元/噸,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

魏玉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碳交易市場主要還是面向b端的,針對c端的目前很多高校、行業協會等都在研究,需要一點時間。現在大家估的碳價大概是五六十塊錢,如果個人都參與碳交易,可能每個人的碳量不多,但是14億人加起來就很多,市場流動性會非常大。”

目前來看,個體透過消費所積累的碳減排量相對微小又分散,難以在現行的碳市場進行直接交易。透過碳普惠平臺積累碳減排量後整體交易,或許是一種手段。9月4日,高德地圖和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就“MaaS出行綠動全城”碳普惠活動產生的1。5萬噸碳減排量達成交易意向,預計交易金額75萬元。這是全球首次透過市場化交易,將個人綠色出行方式轉化為物質和精神激勵。

對於交易雙方來說,這都是一次有益嘗試。買方北京市政路橋建材公司董事長劉振成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作為傳統產業代表,公司近年來透過技術改進減少了18。7%的碳排放量,但跟“碳中和”尚有距離,因此將購買減排量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之一;賣方高德也在此次交易中看到未來商業模式的雛形,將進一步鼓勵綠色出行,並將碳普惠推向全國;對於參與碳普惠活動的個體來說,似乎也有希望在交易中尋找獲利的可能性。

雖然碳市場交易已經起步,但整個行業仍處於探索階段。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不少“個人碳賬戶”運營都存在一些困境。如四川的“早點星球”小程式,在手機上開啟時反覆顯示“登入失敗”或“請求錯誤”;廣東在2017年將PHCER(碳普惠核證自願減排量)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補充機制,允許個人或企業將減排量接入碳交易市場,但在次年,廣東暫停受理了PHCER的備案申請。

在部分地區開展的“屋頂光伏”專案,從機制上看類似於“個人碳賬戶”,但在運營中陷入了騙局的爭議;近期市面上大熱的“碳管理培訓”專案,其實大多是披著“雙碳”的外衣冒用人社部名號“割韭菜”。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的崔瑩和錢青靜在文章中談到,目前大部分個人碳賬戶平臺都是無盈利模式,大多是與環保、公益基金進行合作的,政府提供支援的空間還很大。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用於大資料技術的維護和最佳化,還可以以補貼或減稅的形式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對個人碳賬戶專案的資助。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