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也就是說質子的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半徑之內。

除此以外,質子還有一個電荷半徑,這半徑是0。84飛米。

大家注意,這兩者是不一致的。就好像我們穿了一件衣服,衣服卻和我們的身體之間有20公分的空隙。

那麼,在這個0。67飛米的質子質量半徑之內,質量是均勻分佈的,還是不均勻分佈的?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所以這個問題關係到世界的本質。

人體99.9%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把人體所有的原子核都捏在一起,它們的大小比一個針尖還要小1萬倍。

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分的最小單位原子組成的,但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萬物是無限可分的。

難道古希臘哲學家猜對了,而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猜錯了嗎?

並非完全如此,因為有間隙才是可分的,萬物的運動以及萬物的組合,需要有間隙。

這一切都指向萬物的本質是虛無。

如果我們把原子的體積想象成一個直徑一米的球體,絕大部分質量是集中在球心0。1毫米的原子核上。

圍繞在原子核周圍的是電子,這就是我們能夠觸控到的實體。

而本質上,即使我們能夠觸控到電子,也不能觸控到電子的本身,當兩個電子接近到足夠的距離的時候,就會產生相互作用。

這種相互作用是以反覆發射和吸收虛光子進行的,這些光子是看不見的,只是在量子力學的計算符號裡才有表示。

這是世界本質的第1層虛無。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真空。

原子核的大小隻相當於一個空曠的足球場中間的一個玻璃球,從球場邊的觀眾席到這顆玻璃球之間,什麼也沒有。

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但是在這個空間中執行的電子,卻表現出非常奇怪的規律。有一種觀點認為這裡有極度扭曲的六維卡拉比~丘成桐空間,電子就是執行在這個空間裡。

這是世界的第2層虛無。

科學家用高能電子束轟擊質子和中子,發現有些電子打穿了,還有一些電子會在質子和中子表面朝各個方向反彈。

打穿說明中間有空隙,反彈說明電子碰到了硬貨。這種不均勻的性質說明質子和中子都是有結構的。

質子和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

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這三個夸克為什麼不會分崩離析呢?因為它們之間有互作用力,傳遞這個互作用力的就是膠子。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基本粒子,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光速,一種就是光子,另一種就是膠子。

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膠子在三個夸克之間不停的反彈。

就是因為這種反彈,才產生了質子、中子質量的95%。

但是膠子本身沒有質量。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假如有一個盒子,盒子的質量是0。在盒子裡面裝一個高速反彈的球,盒子就具備了質量。

這是世界的第3層虛無。

至於夸克有沒有具體的結構,科學家暫時還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們把世界分到最後,可能最終會分解成一系列沒有體積和結構,只有性質的一些東西。

這個世界,看起來就像是純粹由某種性質而沒有實體構成的世界。

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因為這些性質的作用範圍有大、有小,才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豐富。

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裡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這個世界不是虛無的,而是一個實體會怎麼樣。

湯姆遜最初設想的原子的模型是蛋糕模型,電子像一顆顆葡萄乾,鑲嵌在蛋糕上。

但是如果原子真的是類似於這種實體的結構,世界將是不會變化的。

正因為電子距離原子核的距離非常遠,所以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活動,在不同的軌道上遷躍。

這種既自由又受束縛的性質,使不同的原子之間可以共享電子對,形成化學鍵。然後才會形成各種的化合物,才會形成萬物才會有生命。

中國科學家測出質子質量半徑,比電荷半徑小,世界越來越虛無了

也正因為如此,材料才可以表現出彈性,才可以被壓縮,也可以被拉伸。

由於原子核之間的距離非常大,所以原子核聚變非常麻煩。太陽才會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燃燒。

原子才會表現出穩定性,萬物才不會崩解。否則,核聚變反應隨時都會發生,萬物就不會存在穩定的性質。

世界的本質是反直覺的,所以老子才會說:道,可道也,非常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