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上海建工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匠心匠藝築精品

--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傳承》一書記錄了上海建工“執行力、誠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的由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70個故事。這些發生在數代上海建工人身上的真實故事,構成了一幅浩然歷史長卷,是上海建工人面對險阻不退縮、身處逆境不畏懼,戰勝一個個困難、創造一個個奇蹟的精神力量源泉。上兩期,我們介紹了上海建工三大文化基因中的“誠信”基因,現在,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有關“工匠”基因的故事。

讓我們攜手堅定文化自信,講好建工故事。

點選聆聽

近年來,全社會都在熱切地呼喚“工匠精神”,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企業轉型升級的精神源泉和員工成長的道德指引。翻開上海建工的歷史畫卷,一直以來,作為三大文化基因裡的“工匠”基因,已融入了上海建工人的血脈,擁有豐厚的匠人匠心匠藝,是上海建工的光榮和驕傲。正是這份榮光,讓歷史賦予上海建工更重的責任與使命。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根植於上海郊縣的建築匠人,他們出身貧寒,吃苦耐勞,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手藝”便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本,他們是源遠流長的“魯班文化”的締造者。早在唐鹹通十年(869年),上海就出現了建築行業組織——魯班殿。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上海城隍廟東拐角的硝皮弄裡,作為建築工匠議事場所的魯班殿建立了,殿中供奉著熠熠生輝的魯班祖師金身像,每年農曆六月十三,建築工匠們匯聚一堂舉行紀念活動。而後,魯班殿紀念活動的傳統得以延續至今。魯班殿所代表的優秀中華傳統,在1843年上海開埠後達到鼎盛,隨著建築業如火如荼的發展,孕育出川沙、南匯、嘉定、寶山、崇明等多個“建築之鄉”,大批郊縣匠人進城,西方近代建築新結構、新技術並沒難倒這些勤勞聰明的中國建築工匠,他們敏而好學,很快適應了西方建築理念,並與中國傳統的純熟技藝糅合在一起,展現了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智慧和能力。

新中國建立、上海解放後,上海地區第一家國營建築公司——華東建築工程公司成立。這些來自“建築之鄉”的郊縣匠人,成為了國營建築隊伍中的重要力量,也是上海建工“工匠”基因最初的承載者和傳播人。

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代代傳承、生生不息,其創新的靈魂已融入在一代又一代以勞模先進為代表的上海建工人的血脈中。翻開50年代勞模風采錄,熟悉的名字,質樸的面龐,溫潤了那個激情飛揚的歲月。他們是吃苦耐勞、勇於探索、善於革新的工匠。金阿六帶頭應用和推廣鋪灰器、獨立磚墩架等先進工具,建立首個多工種混合隊,產量創新高;沈國禎發明和改進多件施工工具,製造出的第一臺扒石機令工效大幅提升;馬長根在多個重大工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議,利用現有裝置進行改造,顯著降本增效;江泰洲在整整44年工作生涯中,無數次解決打井難題,為民送去清泉;楊成喜為加快上海鋼鐵廠建設,徒步80公里送行車滑輪……這樣的“工匠”還有很多很多。

經過65年的發展,上海建工已擁有一批院士、國家級設計大師和學科帶頭人,湧現了一大批全國和上海市級勞模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匠”基因的內涵,由老一輩身上體現的革新創造精神,己昇華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將自身能力、優勢和資源,發揮到極致的狀態。無論是上海建工創業發展時期以首任總工秦惠民、首任施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屠達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還是我國高聳建築結構與深坑施工技術屢有建樹、被譽為“出自工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可明,抑或是主持設計黃浦江上等多座大橋的我國“著名橋樑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無論是指揮眾多大型工程鋼結構吊裝、勾勒城市天際線的吳欣之,還是讓國外同行豎起大拇指的“盾構陸”陸凱忠,抑或是扮美迪士尼的“裝飾畫匠”袁正峰;無論是“地下神經系統”的設計先行者王恆棟,還是揚名海外的“東方園林大師”顧軍,抑或是毫米級“測量專家”王斌、632米上海之巔的“塔吊司機”李傑……他們身上承載著上海建工人的追求,凝聚著上海建工人的奮鬥,濃縮了上海建工人的奉獻,讓“工匠”基因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如涓流入海,彰顯在一座又一座精品建築上。熠熠的“五角星”是50年代初上海新的制高點——中蘇友好大廈的象徵。上海建工的“能工巧匠”們將預先做好的22節、51。8米高的鋼塔,採用起重工具逐節提升焊接,將鋼塔由地面升到屋頂。再用一套安裝架和固定尖塔方向用的軌道,將這顆直徑4米,由鋼框架製成、外覆紅色玻璃的“五角星”送至109米高空,這成為當時轟動上海的新聞。

還有一個轟動當時上海的新聞。1958年8月一天的深夜,有關部門獲悉“蔣介石將在一兩天內派敵機轟炸南京路和外灘”的情報。“在第二天必須將2個高射炮營和24門高射炮吊裝到高樓屋頂就位”的任務下達到了上海建工,這是一場考驗吊裝工匠們的“戰役”。100多名起重工凌晨就位,吊裝“老法師”沉著指揮,到下午5點前,國際飯店、錦江飯店、上海大廈等重要高樓預定的高射炮全部吊裝完畢,形成了嚴密的火力網,敵機空襲計劃不攻自破。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青海路電視塔210米塔身整體起扳

上海1972年建造的首座210米高的全鋼結構青海路電視塔,是上海建工的“能工巧匠”們採用“下塔身整體起扳,天線杆整體提升”的技術成功安裝的。整體起扳工藝選用一副70米高的“人字巴杆”,豎立在塔的底部,採用“扳鉸”加以組合,並設定8副吊點滑輪組,由8臺10噸電動捲揚機將巴扞慢慢臥倒,而自重420噸的156米塔則被穩穩扳起。這項技術榮獲1979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在外灘18號修繕工程中,“能工巧匠”們的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外灘18號在珍貴古建築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它的保護性修繕不僅要依靠精湛的技藝,更是要觸控歷史,探尋過去,把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融匯其中。上海建工的一批工匠從尋找80年前的原始圖紙開始,上下求索,修繕技藝上吸取義大利工匠的精粹,終於獲得了成功,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盧浦大橋

當今世界首座完全採用鋼結構焊接工藝連線、跨度最大、集斜拉橋和拱橋與懸索橋三種不同型別施工工藝於一身的盧浦大橋,其優美的弧型如長虹臥波,飛架在浦江之上,這是上海建工設計和建造的“傑作”。盧浦大橋以全焊接連線代替螺栓連線,其難度在造橋史上是空前的。大橋採用的3。5萬噸S355N鋼是一種十分“嬌貴”的鋼材。上海建工的百名焊工用“繡花”般的手法“熔和”厚度達100毫米的鋼板,透過裝配、定位焊、預熱、環縫焊、接勁板焊接以及控制擴散氫等工藝,使總長度達4萬多米的現場焊接焊縫全部達到設計標準,每兩個碩大鋼拱肋之間的對接焊縫錯邊偏差都小於1毫米。而經過浦東浦西兩邊近50節、每節重860噸的拱肋和超過550米的一跨過江空間距離,兩邊到合龍段時的軸線偏差連5毫米也不到。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時光荏苒,上海建工65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和眾多精品建築中,留下了無數“能工巧匠”的足跡。從上海的外灘建築到北京的十大建築;從建設上海衛星城到建設寶鋼、金山石化、上海彩管、吳涇化工、上海大眾;從南京路上國際飯店到陸家嘴的座座大廈;從蘇州河橋到黃浦江大橋、隧道;從造樓到建機場、造場館、掘地鐵、敷光纜,到建世博園區、虹橋地下空間,一直到建成一批“超級工程”。600米高的廣州新電視塔,上海建工讓“小蠻腰”秀出驚世的建築之美,核心筒垂直度偏差二萬五千分之一,再次重新整理世界超高層精度之最;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中國的高度再次由上海建工來定義;147萬平方米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全球最大的單體建築由上海建工締造;上海迪士尼樂園30多座單體建築,上海建工將“夢幻世界”化為現實,是上海迪士尼建設名副其實的主力軍;全長44。4公里的崑山中環,上海建工助力城市升級換代;17萬平方米的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旅檢大樓,上海建工僅用一年時間就在滿是沙土和野草的人工島上創造了奇蹟。同時,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擔了近百項工程,諸多建築成為了當地的標誌。這些閃光的足跡,令上海建工收穫了100多項“魯班獎”和近千項“白玉蘭獎”。累累碩果的背後是創新的技術與裝置、成熟的工藝與工法、完善的標準與規範,折射出的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使用者至上的服務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聆聽著時代的召喚,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將生生不息、代代傳承,推動企業向著“廣受讚譽的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商”的目標邁進。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建工故事--上海建工的“工匠”基因

素材來源:《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