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題木居士其一》

韓愈 《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韓愈的《題木居士二首(其一)》是以打破偶像崇拜為主題的七絕組詩。“木居士”的形象給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覺 ,收到極好的諷刺效果。

題木居士詩二首

其一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賞析】

唐時耒陽(今屬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廟,貞元末韓愈路過時留題二詩,此為其一。詩是有感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而發,非一般應景的題詠。詩中“木居士”與“求福人”不妨視為官場中兩種人的名稱。作者運用詠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與物之間取其相似點,獲得了豐富的喜劇效果。

漢代南方五嶺間有所謂“楓人”的雜鬼。以楓樹老而生癭 ,形狀類人,被巫師取作偶像,借施騙術。 “木居士”大約也是同一類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樹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經磨歷劫,傷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頭面幹如身”這樣一種扭曲的形狀。前兩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狽處境,揭其老底,後兩句則寫其意外的發跡 ,前後形成鮮明對照。幸乎不幸乎,世間的機遇往往帶有偶然性質 。老樹根幹狀似人形,本是久經大自然災變的結果,然而卻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進神龕。昨天還是囚首喪面,不堪其苦,轉眼變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於無佛處稱尊了。其名與實、尊榮的處境與虛朽的本質是何等不協調。在諷刺藝術中 ,喜劇效果的取得 ,多著力於揭露假、惡、醜的事物的。表面現象與內在本質的極不協調,換句話說,就是“把無價值的撕毀給人看”(魯迅)。

“木居士”不靠他們的愚昧尚且自身難保 ,怎麼可能反過來賜福於人呢 ?其“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不是荒唐之至麼?詩中對“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讓人感到是對“ 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臉上。該詩妙處,就在於抓住了“聾俗無知,諂祭非鬼”(《溪詩話》)的陋俗與封建官場中某種典型現象之間的相似點,藉端託喻,以詠物寓言方式,取得諷刺鞭撻的效果。

不過,需要說明:從此詩的寫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貞元末年“暴起領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隨者的用意。他反對二王和永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現。但就此詩而言,是寫在革新運動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當時二王的追隨者中確有不少鑽營投機的分子(參閱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因而此詩諷刺形象的客觀意義,是不可簡單地以韓愈的政治態度來抹煞的。

拓展閱讀:韓愈與古文運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壇興起了“駢文”。這是一種講究對仗、聲律和詞藻的文體,全篇以上下對稱的雙句為主,每句四個字或六個字相間,所以也稱“四六文”。駢文發展到後期,越來越講究聲韻對仗的工整,追求華麗的詞藻,運用的典故晦澀難懂,而文章的內容卻很空洞,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云。

對這種靡麗、不健康的文風,很多有識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風。隋朝時,隋文帝甚至下詔要求匡正文風;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編寫《隋書》等史書時,都沒有用駢文,相反還在著作中批評了六朝時期的文風。他們主張使用“古文”(指秦漢時所用的散體文),恢復秦漢以前那種自由、質樸、實用的文風。

但由於這時期並沒有產生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們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擁護。直到唐德宗時期,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以他們優異的散文創作成就和理論主張,使唐代的“古文運動”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學改革。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縣)人。韓家曾是昌黎(在今屬遼寧義縣)地方的望族,所以他又自稱昌黎人,後人則稱他為韓昌黎。韓愈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長兄韓會撫養。可不久韓會又去世了,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小名十二郎。韓愈叔侄是由寡嫂鄭氏撫養長大的,他們過著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生活。

韓愈從小就學習刻苦,他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就能寫文章。二十歲時他到京師應考,可考了三次都沒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進士,那年他已經二十五歲了。十年後,他才得到國子監四門博士(國家最高學府的講官)這一職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可他上了《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奏本後,馬上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在官場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學上的成就卻越來越大,寫下了《雜說》《師說》等傳誦千古的好文章。在《雜說四》中,他以“伯樂相馬”的典故,批評當政者不懂得識用人才。

他們埋沒、摧殘了人才卻又哀嘆世上沒有人才。文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已成為精闢的警句和名言。

韓愈的文章有內容、有深度,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他寫的《諫迎佛骨表》,還差點給他招來殺身之禍。那是唐憲宗在位時,由於朝廷給予寺廟、僧侶不納稅等優惠,佛教在我國廣為傳播。憲宗即位後,於公元817年平定了持續三年的淮西節度使叛亂,他便以“太平天子”自居,幻想長命百歲。

他聽說鳳翔的法門寺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手指骨,就派了一支人數眾多的隊伍,去法門寺迎取佛骨,放在宮中供奉。韓愈便針對此寫了《諫迎佛骨表》。在表中,他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凡長壽的都不供奉佛,供奉佛的大都短命。唐憲宗讀後大為震怒,要處死他。多虧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求情,韓愈才免去一死,但被貶到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州)當刺史。

韓愈寫了三百多篇優秀散文,同時又明確提出了“文道合一”的創作主張,這成為古文運動的核心理論。“文道合一”被後人解釋為“文以載道”,而“道”指的是孔孟之道,也可以寬泛地理解為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性。在這裡,道是主體,是作文的靈魂;文是手段,是宣傳道的工具。

韓愈曾四次進入國子監,從博士一直做到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他向青年學子們宣傳他的文學主張,倡導古文運動。在他的精心扶植下,一代文學新人被培養起來,古文運動的影響也大大擴充套件了。

【韓愈 《題木居士二首(其一)》】相關文章:

1。《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韓愈

2。韓愈《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3。韓愈《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4。《題木居士二首(其一)》韓愈

5。《題木居士二首(其一)》韓愈唐詩鑑賞

6。韓愈《題木居士二首》鑑賞古詩其一

7。《題木居士二首其一》韓愈唐詩原文及鑑賞

8。《題木居士二首》韓愈唐詩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