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他們只是附帶當預言家,因為他們正確預言了耶路撒冷將被一個外國強權佔領;但他們主要的工作是針砭時政,而不是預言未來。其中幾位是從鄉下來到耶路撒冷的,他們在這個首善之區發現了工業剝削和商業詐欺,宗教也從正義的呼聲轉化為燔祭和虔誠唱聖歌等儀式,因而感到震驚莫名。

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阿摩司(Amos)認為他自己不是先知,而是單純的鄉下牧羊人,在公元前七六〇年左右,丟下了他那群羊,去體驗首都耶路撒冷的生活。他在那裡看到了生命的錯綜複雜,違反自然,財富分配不均,競爭激烈及無情的剝削,他深感憤怒挫折。因此,他“站在門口”,痛批富人及他們豪奢的生活: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他們用鑿過的石頭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種美好的葡萄園、卻不得喝釀出的酒。你們在錫安山安逸無慮……你們躺臥在象牙床上,……吃羊群中的羊羔,……彈琴鼓瑟唱消閒的歌曲,為自己製造樂器,如同大衛所造的。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主說);……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接納……要讓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想聽你們彈琴的聲音。唯願公平如大江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有一位偉大的先知,學者稱之為“第一以賽亞”(the First Isaiah),他在世界文學史中一篇最偉大的散文裡,提出下面這段社會福音:耶和華必審問子民中的長老和首領,說:吃盡葡萄園果子的,就是你們。從貧窮人處剝奪的,都在你們家中。你們為何壓制我的百姓,搓磨貧窮人的臉呢?……災禍必然將降臨至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的人!……災禍也必然將降臨至那些設立不公正律例、記錄奸詐判語、冤枉窮苦人,讓窮苦人無處說理,以寡婦當作擄物,以孤兒當作掠奪物的人。到災禍降罰的日子,當有災禍從遠方來臨時,你們怎麼辦呢?你們向誰逃奔求救呢?你們的榮耀存留何處呢?……洗濯你們,讓你們潔淨;……尋求公義,拯救壓迫者,給孤兒以公正,為寡婦祈求。以賽亞很痛苦,但並不絕望。借鑑猶太人明確敘述的彌賽亞式的信仰,他下結論說未來一定會有位救世主,這位救世主將為世界帶來一個充滿兄弟情誼的和平紀元:看啊,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並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Immanuel,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所以政權必落在他的肩頭上。他將名為……和平的君……他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界上溫順的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裡的氣殺戮惡人。……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將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同群;小孩子將牽引它們。……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先知警告即將來臨的邪惡終於來了,雖然有點延後。公元前六〇九年,一支埃及軍隊在古城米吉多(Megiddo)附近的一場血戰中擊敗猶太人。使徒約翰顯然是根據地名而將這場決定世界命運的大沖突取名為“哈米吉多頓”(Armageddon)公元前五九七年,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佔領耶路撒冷,並囚禁一萬名猶太人。由於不理先知耶利米(Jeremiah)的悲觀忠告,西底家王(King Zedekiah)率猶太人起來反抗巴比倫人,所以尼布甲尼撒一世在公元前五八六年去而復返,摧毀了耶路撒冷,夷平了所羅門的聖殿,並幾乎把所有耶路撒冷人都帶到巴比倫當俘虜。

這時耶利米為他的預言成真及耶路撒冷的淪為廢墟而表示了哀悼: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所有國家中為最大的,現在竟淪為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竟成為進貢的!……一切路過的人們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看吧,像我這樣痛苦的人到底有沒有……主啊,你是正直的,當我向你祈求,能否讓我和你談談你的裁決:為什麼邪惡的竟如此繁榮?到了公元前五四〇年左右,比耶利米還偉大的先知出現了。學者稱他為“以賽亞第二”(the Second Isaiah),因為他為以賽亞書增加了新的篇章。他不只以以色列的上帝之名,更以所有人類的上帝之名,向流亡的猶太人傳教。這位至高無上的上帝“以手心丈量河水,用手的虎口丈量蒼天,……用秤稱山嶺,用天平量岡陵。……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永珍。”至於他自己,則不再詛咒人民犯罪,但他承諾,上帝很快就要帶領猶太人擺脫他們在巴比倫的枷鎖:在曠野預備好耶和華要走的路,在沙漠修平我們神經過的道。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地,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臂膀將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母羊為羊羔餵乳。

在古老的埃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人們稱之為“先知”!

公元前五三九年,這個預言終於實現。波斯王居魯士二世(Cyrus II)攻佔巴比倫,放了猶太人,護送他們返回耶路撒冷,並誓言幫助他們修復聖殿。於是,第二座聖殿在公元前五一六年完成,同時成為宗教復興中心,在這裡,君王要靠教士來維持社會秩序。公元前四四四年,博學多聞的文士以斯拉(Ezra)召叢集眾,每天向他們朗讀《摩西律法書》(Book of the Law of Moses),一連七天,每天讀數小時,猶Moses),一連七天,每天讀數小時,猶太人稱之為“妥拉”(Torah),有“引導、指引”的意思;希臘人則稱之為《五卷》(Pentateuch,Five Rolls)或《摩西五經》,指舊約聖經頭五卷。在這些經卷中,“十誡“和“摩西律法”,在猶太人經歷空前磨難的兩千三百年中幫他們維持了秩序和健康。在摩西律法中,又以《利未記》(Leviticus)對基督宗教的道德標準“愛人如己”進行的闡釋最偉大、最大膽、最簡潔。公元前三三二年,這個小國發現周遭貪婪的皇帝正虎視眈眈,便和平地接受了亞歷山大大帝的保護統治。在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後,他的繼任者發動了戰爭,結果猶大省慘遭戰火肆虐,當地的哲學家和詩人則受到希臘文學和哲學思想的薰陶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