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

01 你也是“討好型人格”嗎?

第一次聽到“討好型人格”這個概念,是從“天才作家”蔣方舟那裡。她在一次節目中說,因為自己年少成名,喜歡的東西也和同齡人不一樣,“十分另類”。

所以自己的少女時代,只能用“寂寞”兩字形容,因為同學們都有意無意疏離她。

為了能讓別人喜歡自己,蔣方舟變得

“諂媚”

,這就是她自認為“討好型人格”的由來。

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

無獨有偶,豆瓣上有個專門的

“討好型人格治療所”

小組。這個小組創建於2018年,截至目前已經有112209人加入。小組介紹是這樣寫的:

希望,這裡可以為你帶來拒絕的勇氣。

“生而為人 我很抱歉”這是我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感慨最深的一句話。在這裡你可以吐槽,你可以幫助他人,有什麼過不去的呢,學會拒絕,先討好自己,一切都會治癒的。

這個帶有幾分疏離氣息的“自留地”裡,收錄了各種小組成員的心情寫照,也賦予了“討好型人格”一詞特別的含義。

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

也許有人會說,知道自己喜歡討好別人,那就去改變啊!在這裡矯情什麼。

其實,讓自己

停止討好

遠沒有這麼簡單。

就像我在初中的時候,因為不愛說話,雖然學習好,但是朋友寥寥。後來好不容易交上了個朋友,卻發現她和我交往的目的,是我的“矮搓不自信”,恰好可以襯托她的“美麗又大方”。

從那時候開始,我和人交談之前,總會擔心別人不喜歡我而字斟句酌。時間長了,心也累了,卻仍舊沒有什麼人喜歡。

所以,想改變“討好型人格”真沒這麼簡單。

自甘委屈、唯唯諾諾的背後,是保護那個脆弱無助的內在小孩。

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

所幸上大學之後,我鼓足勇氣,重新找回了那個真實的自己。但是改變的過程,不亞於一場鮮血淋漓的自我顛覆之旅。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也曾為“討好型人格”而煩惱不已。那麼這本

《停止討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

,你不妨讀一讀。

有意思的是,本書作者

邁克·貝克特爾

博士雖是人際關係方面的專家,但也曾長期身陷討好模式不能自撥。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他發現討好行為的背後是內心的恐懼在作怪。

所以這本書和其他同類書相比,不僅具有理論性,更具有實操性,因為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讓我們走進人際關係的真相:

“越讓自己幸福,就會越使別人高興。”

02 習慣討好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

“我需要人們喜歡我,所以我要讓他們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一直快樂。”

想要終止“討好-被嫌棄-討好”的惡性迴圈,我們必須要知道,討好別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孩子小時候都是依賴父母的,他們也會隨著父母的喜怒哀樂而轉變情緒。

健康的成長過程,能夠幫助孩子明白,要關注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外在的評價。

而如果沒有完成良好的蛻變的孩子,就算長大之後,也會依靠外界的眼光來評價自己。

父母對自己好,是因為自己好。父母對自己不好,是因為自己糟糕。

因為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接納和認可,所以他們的內心被不安圍繞,從而忽視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所以,討好行為的背後是

內心的恐懼

在作怪:

1。因為擔心被拒絕或被誤解而選擇撒謊(害怕被拒絕)

2。就算不是自己的錯,也會選擇道歉(害怕起衝突)

3。工作中早來晚走以博得上司的關注(害怕被忽視)

4。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害怕自己不夠好)

5。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就像之前的自己,“內心戲”豐富,精神內耗嚴重。別人一個眼神,我就會自省:

“是不是自己那個地方做得不好?”

每個人都想給別人施加影響力,變得“受歡迎”。而和我一樣的討好之人,採用了一種最不恰當的方式。

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

03 停止討好,從此刻開始

“你的過去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的未來。”

難道只有放棄善良,才能停止討好嗎?

絕對不是!雖然我們沒必要燃燒自己去溫暖別人,但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會讓生命更加充盈。

停止討好,不僅僅是一個行為,而是要擁有

自我價值的10個要素

1。積極互動:承擔個人責任

2。維持交際:運用人際關係的價值。

3。樹立信心:正確看待你自己。

4。培養真誠:坦誠地面對生活。

5。加強溝通:掌握溝通技巧。

6。培養好奇心:保持求知慾。

7。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

8。鍛鍊照顧自己:寄希望於自身。

9。學習感恩:尋找生活中的積極面。

10。秉持全面視角:接受現實。

概括地說,就是相信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不隨外在的聲音隨波逐流。

艱難,但是有用。

你"人緣好",但是並不快樂?這一切,可能與"討好型人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