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大清數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折戟沙場

今天的人們提到歷史上的清王朝,最先想起的就是近代那段喪權辱國的黑暗歲月,好像在那個時期的中國人就是一副“受氣包”的形象,的確我們如今在歷史影像中看到的清朝人往往是一幅瘦弱無神、萎靡不振的樣子,就連作為國家武裝力量的八旗士兵都精神不到哪去。

其實,歷史上的八旗軍曾是清王朝的王牌,跟隨國主開疆拓土、鼎立中原,但隨著承平日久他們的敗相在康乾盛世時期就有顯現。

和通泊之戰:大清數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折戟沙場

八旗榮光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種基本統治形式,所謂八旗是指早期女真人在狩獵過程中劃分的一個個組織,便於對多人群體進行統一指揮。

後來女真人便在疆土的防衛與開拓中運用了這種狩獵時期形成的模式,使其具有了軍事職能,並由於在戰爭中需要運用到旗幟作為標誌來進行引導,因此這樣的一種軍事組織因此得名“旗”。

而在努爾哈赤興兵反明的過程中將麾下大軍重新整編劃分為了八個旗,並以八種不同的旗幟作為代表,自此之後滿洲人開始實行八旗制度,他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是滿洲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滿人同明朝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八旗子弟們也憑藉軍功取得了社會中的貴族地位。

和通泊之戰:大清數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折戟沙場

此後隨著女真各部統一、征服蒙古各部、進入遼瀋地區,滿族人的八旗又陸續補充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制度日臻完善。

這些旗兵成了滿人無往不利的武器,而隨著滿人入關,旗人們自然得到了超然於不在旗的民人們的地位與待遇,清政府大肆進行圈地,然後將大批良田歸於旗人,還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甚至由政府為他們提供世代給養。

可以說,在滿人入關之前與入關之初正是八旗軍的鼎盛時刻,他們不但透過自己的英勇作戰贏得了財富地位,也成了大清國的頂樑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八旗軍”都是驍勇善戰的代名詞,令敵人聞之喪膽。

然而就在入關後的短短几十年後,隨著八旗子弟們放馬歸山、卸甲解轡,八旗軍的頹勢就已經開始顯現。

經略西北

對於歷代中原王朝來說,西北地區總能成為影響其統治的一個不穩定因素,因為那裡是草原部落或民族的主場,千百年來不同的遊牧民族在那裡繁衍生息、建立政權,而不曾改變的就是他們與中原王朝之間微妙而緊張的關係。

滿族人就是從西北走出來的,因為統一西北地區也一直是他們的一大目標,然而一直等到滿人問鼎中原西北地區也沒能被拿下,因而這裡繼續成為清王朝的心頭大患。

在清代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中,隨著戰後國家的快速恢復和國家實力的蒸蒸日上,康熙、雍正與乾隆三代帝王都十分重視對於西北的用兵。而在這三朝接連對西北用兵作戰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發現大清國的精銳——八旗軍的變化。

康熙年間皇帝三次御駕親征西北,最終成功收復喀爾喀,

然而在西北地區快速崛起的蒙古準噶爾部仍然對清王朝的邊疆穩定造成極大威脅,

即便康熙帝對其發動一系列戰爭卻最終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準噶爾問題得到解決,並且出征的清軍還因為康熙皇帝駕崩而影響了軍事行動,這又給了準噶爾喘息的時機。

隨著雍正皇帝繼位執掌政權,他同樣繼承了先皇遺命,對待西北邊疆事務十分重視,一度派遣自己的心腹重臣年羹堯前往西北鎮壓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並取得勝利。

而此次叛亂的背後就有著準噶爾方面的支援與鼓動,因此準噶爾又成了雍正帝的心腹大患。然而這位勵精圖治的帝王在西北卻遭遇了極大的挫折,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未能完成收復西北的宏願,

這就不得不提及那場讓八旗清軍顏面掃地的慘敗——和通泊戰役。

和通泊慘敗

雍正皇帝也深知準噶爾人的驍勇善戰,不好對付,因此自他登基以來也並不敢輕舉妄動。直到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逝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然而在政權內部卻爆發了一場兄弟間的權力爭奪戰,雍正帝意識到這是一個趁亂將噶爾丹一舉擊潰的好時機。

因此議定將由嶽鍾琪與傅爾丹率領西路與北路大軍征討準噶爾,經過兩年的準備,兩路大軍開始向西北進發。

然而清方的這一作戰計劃卻被蒙古人洩露給了準噶爾方面,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噶爾丹策零便以進獻此前的叛首羅卜藏丹津為由要求議和,雍正帝便詔令岳鍾琪與傅爾丹二人暫緩進兵。

然而野心勃勃的噶爾丹策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權宜之策,他並非是要達成準噶爾與大清之間的和平,只是為了混淆敵人的視線以及拖延時間。

因此就在清軍預備議和、防備鬆懈之時,兩萬準軍卻突然襲擊了嶽鍾琪的西路軍,使其損失了大量輜重糧草。

善戰的噶爾丹策零意識到西路軍以漢軍為主,戰鬥力很強,然而傅爾丹所領北路軍相較之下就疏懶很多,因此只留下小部分軍力牽制西路,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對付北路軍。

而此時的北路軍正在傅爾丹的帶領下駐兵科布多,他們在這裡築城防禦、憑城固守,這種消耗戰的打法對於準噶爾來說十分不利,他們必須想辦法將清軍誘騙出城再行殲滅。

因此噶爾丹策零派出間諜佯敗,讓他們故意被清軍捕獲後散佈假訊息:

準噶爾正集結大軍攻打北路,不日就要大兵壓境。

求勝心切的傅爾丹便打算在敵人完成集結之前將其殲滅,選出精兵萬人向西進發。

自此傅爾丹等人就邁入了噶爾丹策零的計策之中,隨著他們不斷深入卻沒有發現大規模的敵軍隊伍,一直到博克託嶺時與準軍發生戰鬥大獲勝利,然而這卻也是準噶爾策略的一個環節。

他們以佯敗引誘清軍追擊,其實早就在山上埋伏了兩萬精兵以逸待勞,而清軍既無準備,再加上跋涉疲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在全軍危急的情況下傅爾丹決定向和通泊方向突圍,然而準噶爾也看清楚了清軍的作戰意圖早有準備,不但對其突圍兵力進行阻截,還在和通泊邊圍剿集結的清軍大營。

即便清軍將領們和八旗子弟們英勇奮戰,他們非但沒能突圍成功,還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

多達十四名主要將領在戰場上犧牲或自裁,萬人大軍更是全軍覆沒,就連傅爾丹本人都是於混亂中脫險,這真可謂是讓八旗軍顏面掃地的一戰。

小結:

經此一役,雍正帝再也沒能對西北進行強有力的作戰,而準噶爾問題一直待到乾隆年間才得以解決。但是在和通泊戰役中八旗軍的慘敗卻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常言道“由儉入奢易”,入關僅百年左右八旗軍的威名就以隕落至此,也難怪晚清時期的旗人會是那樣一番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