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敦煌研究院官方訂閱號推出的“敦煌歲時節令”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好評與關注,應需求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隆重推出《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研學活動,願同廣大摯愛敦煌之人一道共賞敦煌四季。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攝影 程亮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敦煌,絲路的明珠,文明的重鎮,在季節與節氣所構成的時空長河中,造就了藝術和文化的大成。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立根之所和成長之機。通俗可誦的唐人元稹《二十四氣時令詩》,就記載在藏經洞所發現的敦煌文獻中,它記錄了古人對時令的見解,不乏幽默詼諧的態度,它在向內與向外的兩個維度,凸顯了節氣時令的修身意義和應用價值。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敦煌藏經洞出土 《詠廿四節氣詩》

經歷了不知多少時令節氣的輪迴,從西漢武帝經營西域設定敦煌酒泉郡等河西四郡開始,敦煌納入中華文明的文化版圖。樂僔和尚,行走在絲綢之路上,風塵僕僕,他一路向西尋求佛法,在鳴沙山下,他眺望著對面的三危山展現的佛光盛景,如醍醐灌頂一般。於是在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此拉開了營建莫高窟的序幕。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莫高窟第323窟 張騫拜別漢武帝

此後的一千多年間,鳴沙山下掀起了一場宗教信仰與文化藝術的規模巨大的創造運動,成為中華文化波瀾壯闊的史詩性篇章。

今日,你站在莫高窟前,想象著樂僔和尚當日遠望三危山,至今已歷經一千六百餘年,正向李白所詠:“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莫高窟以宗教信仰的稜鏡,折射出古典文明斑斕迷人的場景。那一鋪鋪壁畫、一身身造像,打開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在宗教壁畫造像外最有生活氣息的,則是世俗中人留下的形象與痕跡。他們是當日敦煌的官僚望族以至於平民僧侶,他們面向著洞窟中心的佛造像向外分散,伴隨著極為複雜的美學營造和佛教“神譜”的鋪排,卻呈現出一種信仰的向心力。他們是一個個歷史中人靜止的剪影,是一份份真實不虛的心願,也是一曲曲歷經磨礪的生靈的歌。所有這些,留下了輝煌文明轉身的背影,它的精華,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莫高窟第275窟 殿堂窟內景

莫高窟不僅僅面向“神祇”,而且面向每一個平凡的人。在艱深的義理、漫長的修行之外,足以感動人心亦或是連通神人的,正是洞窟那一個個密閉的信仰世界,它屬於個人,也屬於所有人。

敦煌文化,已經成為重新發現和認識中華文化發展脈絡、發展中華文化、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提供寶貴靈感的不可或缺的憑藉和資源。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追隨時令,千里千年的行旅--敦煌生活美學系之二十四節氣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人生在世,就如天地之一年,領略春夏秋冬四時,不負二十四個節氣。今日,從遠方而來的你,將帶著柔軟的文化情思,面對深湛的歷史智慧,開啟節氣的篇章,在敦煌發現屬於你的初心。

研學,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踐行形式

研學,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學習和踐行的方式,它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

研學形式:

二十四節氣

為節點進行的主題研學活動

型別

藝術賞鑑與學習、文化遺產的實地探訪、主題文化體驗

性質

:二十四節氣主題文化活動

目的

:透過研習,使參加者深入瞭解和認識絲路文明與敦煌文化,加深中國傳統節氣文化的體認。在參訪、行走、聆聽、實踐和體驗的過程中,安定自己的內心,享受與文化遺產和自然風物親密接觸的每一個剎那。汲取敦煌文化的營養,併為新的文化創造提供靈感和創意。

研習期限

:每個節氣一次研學活動,每次研學活動不含出發與返程計3-4天。

研習說明

:以

藝術

審美

為核心,結合敦煌研究院現有研學規劃,開發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研學內容。同時結合敦煌本地,發掘節氣風物體驗專案。

手伴

賦別之際,獻上來自敦煌的禮物,包含:敦煌時令風物、明信片、特色文創產品等。

(來源: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