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隋唐四位皇帝,連續征戰高句麗,直至其消亡。其中,尤其以隋煬帝三次討伐被後人評述最多,認為其“毫無必要”勞民傷財且亡了國。而這四位皇帝無論韜略還是才智,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都是出類拔萃者,那為何苦苦執著於這麼一個邊陲“小國”非得剷除不可?

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很快完成了中央集權和擴張,之後,終止了與曹魏的盟約,都城毀於曹魏的反擊。不過,很快復興,大約在公元404年左右,其疆域空前擴大。這裡我們就以李世民的那句“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來剖析一下。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首先,從它的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來分析。

此地可攻可守,極盛時軍隊有60萬人,曾趁中原內亂逐一佔領了漢四郡,並不斷蠶食東北及遼東等地。更有甚者,其常常聯合中原王朝周邊的扶余、突厥等以形成牽制之勢。

比如:在隋朝一統北方後,高句麗就聯手陳朝及北方突厥攻擊隋朝。可見,這麼一個“不安定”因素,就等於是家門口的一個暗雷,註定會被消滅。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其次,它的野心也讓人“坐立不安”。

後人有分析,該國因多次違背自己的“朝貢”承諾,甚至還多次挑釁隋朝,結果終於遭到了隋朝的出兵打擊。其實,國家之間的“虛虛實實”,只要能保證明面上不難看,基本就會無事。但是,從兩國能夠爆發戰事中就可看出,這個國家的“戰略”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其實力弱時它用“結盟”或“臣服”來保全自己,一旦有反擊機會它絕不會放棄。分析高句麗幾百年的歷史,隨處可見這樣的事例。所以,任何一個有洞察力的皇帝都不會任由這種國家“強大”。大家相安無事倒好,可一旦暴露出“侵略”意圖勢必會堅決給予反擊。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再者,強大的軍事作戰能力終究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威脅”。

隋唐期間多次出征,隋朝就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勝利。隋文帝期間,高句麗對遼西發動進攻被擊退,第二年,隋朝發兵,只是雨季加上海上大風,還沒開戰人員就損耗大半。於是,不得不折返,此舉還被高句麗嘲笑了一番。

之後,到了隋煬帝時期,楊廣第一徵,國內耗費巨大,戰事也以慘敗告終。第二徵,由於楊玄感造反,最終不得已撤兵。第三徵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國內也不太平,其王“詐降”,楊廣相信了他的“騙局”班師回朝,結果,隋朝亡,高句麗還在。

隋朝的“前車之鑑”,給了李世民“警示”在前,再加上,新羅“控訴”它斷了其與唐朝通路,又拒絕唐朝的“停戰”要求,這更是給了唐朝發兵的藉口。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貞觀十八年(644)開始,唐朝正式開啟了征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

李世民親征,隨後由於天氣轉冷,糧草不足班師,戰績卻遠勝於損失,消耗了高句麗的大量兵力。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淥,到達泊灼城,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且百濟與新羅也參與進了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百濟攻破的新羅13座城。可見,高句麗損失慘重。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到668年九月,高句麗被平定。貴族、多數富戶和十萬百姓遷入中原,部分留在遼東,其餘併入突厥、新羅。200年後,朝鮮半島出現“王氏高麗”,但此“高麗”非彼“高句麗”。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前文是站在隋唐的立場上來看待高句麗,若是立足於高句麗自身分析,它又有哪些致命的錯誤?

首先,錯將“誠信”當兒戲。

自漢以來,儒家就成了治國之本。高句麗曾被曹操教訓過一次,但依舊看輕中原王朝的“規矩”。尤其是隋朝的幾次失敗,更讓其認為中原軍隊不過如此。如此喜歡“背信棄義”的國家,軍事實力又不弱,怎不會讓他人“警覺”?說句不好聽的話,高句麗是自找的。

其次,破壞了中原王朝安定團結的局面。

當初,周邊的小國不少,大家奉行“各自為安”,倒也太平。如果,不是主動亮出自己的“爪牙”,有誰會整天惦記著這麼一個“角上小國”?沒有人會不介意自己的“東西”被人搶了,還是“明搶”。當然,隋朝的討伐失敗,無疑助長了其囂張氣焰。所以,到了唐朝時期,如果不及時遏制,一定會蔓延。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戰爭,其實都是為“利”。對於高句麗,是為了其王朝的擴張和疆域的擴大。而對於隋唐,則是為了自身統治的穩固和大局的安定。看似出發點“不同”,可是,交集的問題卻是一樣的——爭霸中原。只是,高句麗後來遇上了唐朝。

跨越一百年,高句麗為什麼非滅不可?因為這個小國實在太囂張了

那麼,為何現在有不少韓國人非得將自己看成是高句麗的後人?

不談民族不同,就是在歷史上,真正的韓國祖先新羅和百濟沒少受高句麗人的欺負。想來,應該是大家都希望有個厲害的老祖宗吧。

其實,歷朝歷代的戰爭,不管是民族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是利益所趨。除此,一個有作為的統治者,若沒有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那國家的統治可想而知;一個統一的國家,如果放任自己的邊境被侵略不管,那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正如唐太宗所說:“不遺後世憂也。”若高句麗不滅,也許憂慮的不僅是唐朝後世,而是整個華夏的後世。

所以,不管從利益還是整個國家的發展,遠征高句麗都是歷史註定的選擇。

參考資料: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隋書·帝紀第四》、《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