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也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吳承恩在書中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恢弘龐大的仙俠世界,上到道教三清四御、佛教佛主菩薩,下到山精鬼怪,無所不包。

要說《西遊記》中,除去唐僧師徒四人和白龍馬這幫子主角,出鏡率最高的神仙是身材矮小、手持桃木杖、喜歡從地底鑽出來的土地。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西遊記劇照

《西遊記》中土地雖然形象不佳,

然而卻充當著百事通和受氣包這等重要角色

,堪稱孫大聖尋怪的指路明燈,發洩怒氣的出氣筒,有事沒事就會把土地提溜出來使用一番。比如,小白龍在鷹愁澗吃了唐僧的白馬,躲在澗中不出來,急得孫悟空三尸神跳,七竅生煙,徑直唸咒將當地的土地召喚出來,二話不說便要“伸過孤拐,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在土地哀求中弄清緣由,按土地所言請來觀音菩薩,方得降服小白龍,一起西去取經。

小小土地神之所以會有如此能力,

還要從中國的傳統信仰說起

。在傳統文化中,國人信奉的是多神信仰,滿天神佛、賢臣英靈、狐仙樹精,都可以成為人們信仰的源頭。土地和他的頂頭上司城隍爺,是中國古代信眾最多的神靈之一。

城隍,是漢民族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一個城市的守護神,他主要的職責就是守護城池、保境安民。

考證,城隍爺源起於先秦時期天子親自舉行的蜡祭,原型為蜡祭中的第七位神水庸神。《禮記》有云:“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城隍爺

漢民族相信世上存在著陰陽兩界,視死如生,認為有陽必有陰。於

是,明清時期,城隍又多了一重身份,陰司派駐人間的“陰官”

,與當地官府的“陽官”相對應,專司這一地區的陰間大小事務,為當地陰司的最高司職。這一司職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認證。城隍按轄區大小,一般可分為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和縣城隍四級,明太祖朱元璋曾按品級分別授予過明靈王、威靈公、威靈侯、顯佑伯四等爵位。城隍爺的駐地——城隍廟,也因此遍及全國縣以上行政單位。

城隍由於其特殊的身份,自南北朝時期,民間興起城隍信仰後,逐漸由自然神向英靈神演變。宋以後,形成奉祀過世英雄,或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為城隍的傳統,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在當地為官清廉正直計程車大夫,或是聰明正直的本地名士,都在遴選的範圍之內。

比如著名的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級別上屬於縣城隍,供奉的城隍為當地名宦秦裕伯。由於上海城隍廟由當時城內用於供奉金山神主博陸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而成,且並沒有將霍光的神祠遷走,而是讓兩人同處一廟,所以上海城隍廟變成“前殿為霍,後殿為秦”這樣特有形式。近代抗英名將陳化成的神主也曾長期供奉於上海城隍廟中,於是三人被視為上海城隍。

除上海三城隍外,其他著名的城隍還有:杭州城隍周新,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曲沃城隍太子申生,西安都城隍紀信等。

不管哪級城隍,鎮守的地面都相當大,

因此需要像人間的官府一樣任用下屬——土地爺,協助他管理廣博的轄境。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86版西遊記中的土地

土地爺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負責掌管一方土地的正神,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算是最微末的存在

。別看他官不大,卻是民間信仰體系中信眾最多的一位神仙。作為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土地神信仰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土地廟。

土地神信仰起源相當古遠,

土地爺的前身是社神

,這位爺可不像土地爺這麼官微言輕,地位相當顯赫,在漫天神仙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大神,指代國家的“社稷”一詞中的“社”,指的就是他。再具體點,社神就是與“皇天”相對應的“后土”。《禮經?郊特牲》中說:“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

進入封建社會後,社神的地位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朝廷在京城開闢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供皇帝專祀象徵著國家的社神,可缺少了民眾的參與,儀式感大於祭祀本身的意義,幾乎名存實亡。另一方面那些遍佈各個角落的小社神,在民間信仰體系的不斷加持下,由本來的自然崇拜,逐漸人格化、社會化,演變為一方土地神,充當起了地方保護神的角色,香火倒是頗旺,可地位卻在斷跌落。城隍信仰盛行後,土地神更是直接淪為了城隍的下屬,對轄區內的婚喪嫁娶、天災人禍、雞鳴狗盜之事都能插一手。某些地方人去世後,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廟“報喪”,因為鬼魂要由土地爺送往城隍廟,

再接

引入地府。正因為這樣,土地爺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眾多神魔小說中的常客。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86版西遊記中的土地

與頂頭上司城隍爺一樣,人

格化後的土地爺也是由先賢所化的英靈擔任

,不過土地爺管轄的地域太小,除翰林院、太學、六部等特殊地域以歷史名人為土地爺外,大部分土地爺都是本鄉本土賢達,或者對本地有貢獻的外鄉人。

然在浙江省桐鄉市大麻鎮

,這個平平無奇的江南小鎮,供奉的土地爺卻相當特殊,他處的土地爺了不起就是個震古爍今的文臣武將,

這裡的土地爺卻是歷史上一位鼎鼎有名的皇帝

。當地的土地廟名吳王廟,又稱吳大帝廟,裡面供奉的是與曹操三分天下,被其讚譽“生子當如孫仲謀”的

東吳大帝孫權

。這等級別的土地爺,在全國不說絕無僅有吧,也是相當罕見了。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大麻鎮在桐鄉的地理位置

吳王廟位於大麻鎮鎮北,

雄踞於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畔,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

據康熙《德清縣誌》記載,此廟初建於南宋。

最初吳王廟管轄的範圍遠超現在的大麻鎮轄境,周邊的崇福鎮、洲泉鎮,及海寧市許村鎮,臨平區運河街道,都有相當一部分割槽域屬於其轄境。隨著人煙輻輳,開始分廟,周邊的海卸廟、東安邱廟、中安邱廟、西安邱廟、龍華廟(南孫王廟)、中孫王廟、北孫王廟、太平廟、濮家廟等都是吳王廟所分,由於這些廟宇所供奉的土地都是孫權,故被統稱為吳王十三廟。隨著分廟,作為祖廟的吳王廟轄境只剩下今大麻鎮的大部。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孫權劇照

由於年代久遠,貴為帝王的孫權為何會成為當地的土地爺,已無法考證。以阿越看來約莫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孫權老家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離大麻鎮不遠,直線距離僅僅150裡左右,算是半個老鄉,以同鄉名人為土地爺面上完全沒得挑剔;二是大麻鎮在三國時期屬於東吳,且在此訓練水師,保境安民,當地民眾受其恩德,感銘於心。

王陽明的學生,明朝詩人黃省曾曾乘船途徑此地,棄舟登岸周覽吳王廟,有感而發寫下了《晚泊麻溪,望皋亭、臨平、德清諸山,周覽吳王廟宮》一詩,透露出類似的觀點。詩曰:

“落日澹川暉,凝霏迥霄色。

列山秀遐邇,重巒恍空逖。

目寓一以佳,情來詎能抑。

瑰奇志棲遲,茫淼想攀適。

輟枻戾麻渚,躋野踐桑域。

土風悅新覽,鄉廟佇昏歷。

雖冺三鼎業,猶餘千載跡。

慨昔成此章,明鐙詠芳夕。”

過去香火鼎盛的時候,吳王廟佔地面積很大,北依下塘河(即京杭大運河,又稱杭州塘),東南與同樣始建於南宋的古剎德政禪寺遙遙相望,鎮上通往此廟的主幹道因廟而名稱廟弄。廟前有山門,過山門後便是一座石木結構的戲臺,那時候看戲文是民眾的主要娛樂。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紅圈內為吳王廟所在

別看現下的大麻鎮毫不起眼,在歷史上卻是個文人輩出之地,單單明清兩朝,就出了多名進士,一代大儒王陽明幼時都隨父在此讀過書。廟後面是那個年代的兩大高速高路——大運河和驛道,為往來蘇州、杭州這兩大江南名勝地的必經之地。

小小大麻在當年是一個崇文尚武、商旅繁輳之地,每到廟會及農閒時節,常有各地水陸戲班來這裡唱戲

穿過戲臺,越過廣場,

映入眼簾的便是吳王廟主殿

,主位上供奉著孫權的神像,文武兩判官分立兩側。東西兩面的神龕中,則各塑有十餘尊身著漢族服飾的神像。殿內懸掛有多塊巨大的匾額,分別寫有“鼎峙江東”、“夢日而生”等內容。“鼎峙江東”指孫權所建立的東吳以江東為立足根基。而“夢日而生”,則是因為傳說孫權的母親夢見太陽而生孫權,故有此說。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重修的吳王廟山門

除去主殿,整個建築群還包括觀音殿、龍圖殿、十王殿、五猖殿、東嶽殿等殿宇。

江南一帶有寄名

,以求得孩子能平安、健康成長的習俗,寄名的物件可以是某人,也可以是某位菩薩。吳王廟的主神孫權當然高攀不起,於是供奉觀音的觀音殿,供奉包拯的龍圖殿,供奉總管菩薩的五猖殿,成了香火旺盛的地方。

以帝王之尊,屈居一地土地,怎麼看都是屈尊的。

但坐鎮吳王廟的孫權可能不會這麼認為,因為後世曾有過兩位皇帝來此,與他進行過穿越時空的交流。

一位是康熙皇帝

。康熙在位61年,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五次到達浙江,每次都途經大麻,

其中有兩次史書明確記載在大麻停留或過夜,登陸地點就在吳王廟

。第一次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二月十三,康熙途經大麻,泊舟於吳王廟下,召德清籍狀元蔡升元迎駕,入御舟對話。另一次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初二,

“晚抵大麻地方駐蹕

”(《聖駕五幸江南恭錄》)。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康熙劇照

吳王廟東西兩廡原本各有一尊頭戴紅翎,身穿清朝袍褂,足著尖頭靴的武官神像。據民國修撰的《德清縣新志》記載,這兩尊與其餘神像格格不入的塑像,是康熙皇帝的親隨侍衛,康熙南巡路過大麻時,這兩名侍衛不幸落水而亡,於是康熙命人按照這兩名侍衛的模樣塑像供奉於此。不過當地傳說,這兩名侍衛之死不是因為落水,而是當時康熙遭到暗殺,因救駕而亡。清初,這一帶是反清武裝的重要活動區域,所以孰是孰非也難以釐清了。

另一位是康熙的孫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這位古代的驢友,曾效仿祖父六下江南,多次途經大麻,在此短暫駐留過。廟後面的河邊,原有一株乾隆皇帝親手所植的柳樹。為方便這位爺駐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湖州府知府李堂詳上疏請求在吳王廟附近的永福橋建行宮。

民國時期,吳王廟的功用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它既是一座廟宇,又是一處政府辦公場所,

很多政府機關曾在此辦公。設立大麻鄉的時候,德清縣大麻鄉公所就設定在這裡;成為德清縣大麻區的時候,又成了大麻區公所駐地;改成大麻鎮的時候,大麻鎮公所依然在此辦公。1937年日寇縱火焚鎮,及1947年因意外失火波及全鎮,這兩次導致整個鎮區幾乎被燒成白地的火災,災情報告就是從這裡發出的。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吳王廟內的清代建築

解放後,因大麻地區是重要的桑蠶絲出產地,

吳王廟變成了繭站

。光陰荏苒,隨著繭站的轉制,吳王廟得以重建,然而規模縮水巨大,局處於原址的西南一角,僅有一座土地殿。東半部歸了老鄰居,重啟山門的德政禪寺。而包含重修於清代的主體建築在內的精華部分,則作為嫁妝,從繭站流轉到了一家絲綢公司手中。

一道常年不開的大門阻隔了外人的視線,以至於近二十年間無以得窺其雕樑畫棟的精緻芳容,不知舊顏依舊安然無恙否。

“曾聽人轉述,吳王廟破敗的時候,有人曾在裡面的柴堆裡看到半副木刻描金對聯,文字大概是‘

官也好,民也罷,即生於吾治下,榮華富貴艱辛茹苦都是一遭,臨了都來吾處當面勾銷

’。這對聯是以吳王孫權的口吻說的,管你是當官還是做百姓,只要你出生在我吳王孫權管轄的地方,你生前是富貴榮華或是艱辛茹苦雖然不同,可是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還是要到我這裡來,世間事情全部勾銷,不過是場煙雲而已。”(引自麻溪文史的《過去的吳王廟》一文)

“別拿土地爺不當爺”,這位皇帝在身後就成為了一方土地

吳王廟內殘存的彩繪

這半幅對聯訴說的是人生,可又何嘗不是吳王廟前世今生的寫照呢?不變的是,時至今日當地百姓去世後,上廟報喪的習俗一直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