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河邊釣魚,撈出價值超18億的“龍子”之一,還是“商紂王”的寶貝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或許聽過一句話“龍生九子,其形各異”,其中一子名為“霸下”,亦稱“贔屓(bì xì)”,在民間還有一個名字“黿”,而且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什麼亂七八糟的,‘龍生九子’屬於神話,怎麼可能真實存在呢?”當然,“龍生九子”的確屬於神話,但在諸多古籍中,古人還是將“黿”定義為“龍子”之一;2003年,一位老人還在河邊釣出了一隻價值18億的“黿”。

現實中,“黿”屬鱉科動物,也是同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理論上只生活在內陸河流中;我國先祖很早就發現了這種動物,《錄異記》載“黿,大鱉也”,其生性兇猛,不僅體型大,力氣也大,負重千斤亦能行動自如,這明顯就是神話中“霸下”的影子嘛。之後,《爾雅翼》把“黿”列為龍子之一,也就成了“霸下”或“贔屓”;當然,很多記載還稱呼黿為“河伯使者”,《西遊記》中亦有出現。

千年來,歷代古籍中不乏“黿”的影子,只不過叫法不同。喜歡旅遊的朋友或許對黃帝陵比較熟悉,其中的“守護神”就是一隻黿,據說它還曾幫助黃帝一統中原;當然,這些都是古人塑造出來的“神話形象”,大多龍首龜身,說這樣的形象是一隻現實中存在的“黿”,怎麼看也覺得不像;有朋友懷疑“或許古人崇拜的根本不是黿,應該只是一種虛擬形象吧?”

這就引出了《左傳》中的一則故事,說鄭靈公曾與公子宋爭食黿肉,最後竟“染指於鼎”;這就很好理解了,古代的“鼎”暗喻“天下”,倆人吃個黿肉都能涉及到“鼎”,足見古代“黿”的地位之尊崇。當然,雖然諸多古籍中記載,古人對“黿”十分崇拜,甚至將其形象塑造為“非帝王不可用”的飾物;但這也僅僅是記載,真正的實物究竟是什麼樣子,至今沒有發現類似的考古資料、或文物來證實。

直到2003年,河南的一位老人在洹河邊釣魚。本來老人正在打瞌睡,忽然手裡的魚竿一沉,還以為是條大魚上鉤了,誰知拉上來一看,竟然是一隻沉甸甸的青銅器;還不止這些,這件青銅器的樣子太怪了,乍一看好像一隻“烏龜”,龜背上又插著四個箭頭,再仔細看,龜殼上居然還有許多奇怪的符號。2003年,新時代的老人可不簡單,儘管釣上來的不是魚,但眼見這件“帶符號的青銅器”,心裡也明白了三分;老人不敢怠慢,趕緊收了魚竿直奔相關部門,這才引出一段“商紂王”的故事。

簡單來說,有關部門見到老人“釣”到的青銅器後,一時間也認不出這是什麼東西,於是彙集眾多文物、歷史方面的專家進行聯合鑑定;結果專家們驚喜不已,這是一件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產物,僅憑這“年代久遠”就足以稱得上國寶。之後,“龜背”上的符號也被破譯,這才得知該青銅器的尊貴身份,竟然是殷商“紂王”的寶貝;古文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商紂王的一次“射禮”。

所謂“射禮”,也可以簡單理解成紂王帶領百官野外狩獵,但規定這次狩獵不能針對陸地上的動物,而是水中目標;銘文記載,百官獵到的都是水中魚蝦,唯有紂王的獵物是“黿”,且在黿背上連續射入四箭,併成功捕捉了這隻巨黿。這件事被隨身的史官記錄下來,商紂王對史官的表現很滿意,一高興就將這隻鱉賜給了史官;當然了,古代等級森嚴,“御賜之物”可不能隨便亂吃,於是為表感恩,史官令工匠按照黿的樣子用青銅重塑,並在黿背上記載了紂王這一次射禮中的出色表現。

對歷史、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殷商時代的青銅器可是“禮器”,某種意義上來看,青銅器也是歌功頌德的史料載體,其尊貴程度不言而喻;專家解釋,“黿”在古代本就地位尊崇,再加上黿背上的四根箭,其象徵意義就變成了“平四方之亂”,這件青銅器的尊崇地位再升一級。當然,除了“象徵意義”之外,這件文物本身也是一件高等級的歷史瑰寶;一般來講,商紂王在歷史中以荒淫無道的形象出現,但《史記》卻記載其“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如今又有這件青銅器證明,商紂王能箭入黿殼,再次佐證了他“武功蓋世”的真實性。

之後,這件青銅器被命名為“商作冊般青銅黿”。乍一看似乎挺繞嘴,但每一個字都含有重要資訊,所謂“商”指的自然是殷商年代了,“作冊”是商紂王時代對史官的稱謂,“般”是史官的名字;還要強調一下,老人發現這件青銅器時,正值國家博物館面向全國徵集文物。按評估,這件青銅器價值18億,老人能從河裡“釣”出這件國寶,著實緣分不淺;當然,老人獲知自己釣到的是國寶後也很高興,最終無償捐出。

如今這件價值18億的“商作冊般青銅黿”,就陳列在國家博物館中,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去看看。

宣告: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